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运用如何整改(理论与实践绝不可分离)
导语:理论与实践不可偏废,习字感悟一则
理论与实践不可偏废,习字感悟一则
习字是一种爱好,也是一种文化。学毛笔字可能同其中其他技艺一样,水平的提升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心手双畅的时候, 也存在眼高手低和心手不一的现象。人的认知和审美层次的提高需要实践的配合,就自己练字来说,也是一个从无认知到有感觉的过程。 刚开始练字认为越工整,外观越圆滑漂亮越好, 曾一度以为要练成像铅印的那种楷书就是最好的了,半点看不出唐人楷书究竟比印刷体好在哪儿。随着浸淫日深就逐渐能体会到力量与结构美,进而篇章布局,再后来就是精神气质的美。
再如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当初或并不知道他同欧阳询的《九成宫》在结构和神质上差在哪儿,随着实践的深入你就能体会笔划的遒劲,结体的灵动和飘逸,其实临摹实践不断加深的过程,同时也是感觉与体验提升的过程,一步步深入你会越来越多体会古人的妙处。不论你做多努力,多么逼近古人始终难以达到神形完全兼备境界,这可能就是经典的魅力。
刚开始学习时还有一种现象,也可能只是自己个人的问题,不具有普遍的规律。刚开始练字,谁也不可能先把书学理论的东西,研究一番等准备充分了再开始实际操作,可等练到一定阶段后是否有瓶颈期不得可知,我是感觉没有固定目标,没想也没敢去太深入追求古人的东西 ,理论更是一无所有。或即使有些研究没人指点也可能往下发展会摸不着门径,因为有些理论是较深奥的, 需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完全理解领会的。所以就算自己再用功,路子不对根本接触不到书法的实质。对书法的传承发展脉络也是稀里糊涂。理论达不到一定的层次,往往会造成你会流于形式,学习也是捕风捉影,不能深入或上升不到更高的台阶。
学习如爬山,登顶的路有很多条,快慢不一,难易有别,通与不通很难判断,有时不通还要折回来,白费功夫,即使路子对了,还需要自己的勤奋努力才能到达终点。能认识到方向的对错是最重要的一步,再就是能否坚持下来。别人建议我练《圣教序》时,因认识水平不高,当时也没看到圣教序好在哪儿。比当时我学启功或王镛的字也好不到那去,其实也不敢往古人那儿想。即使想也不知怎样用今人与古人去比较。 只是觉得《圣教序》笔划细细的还不如启功的字好看,可深入练几个时日之后,越来越发现其深不可测,越发明白我以前认知是如何浅薄。
虽然现在也没写什么成绩,但我绝不怀疑的是,照我以前的想法练下去,可能一辈子对书法也看不所个所以然来。其实学习认知就是跟着感觉走,实践也产生新的认知与理解。是否在螺旋式的上升提高也很难说。总之否定之否定,前一段还认为是正确的,可经过实践一段,又感觉也不是原来想的那么回事,比如以前感觉练宋代的行草能增强力度和气势,前几年练米芾的字时感觉魄力飞扬。近阶段练了晋人手札的东西后,再练米芾的行草书就没以前心情愉悦了。
一个人东西也一样,王羲之的《草诀歌》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圆融丰润,原先练这种字感觉更得回旋往覆绵韧劲健之感。另种尖薄急转者老以为是别人仿的下品,可练了几天手札之后,感觉他才更近二王风神,冥冥中也改变着以往对晋人行草结构与用笔的理解,不管对错都实践中产生的真实感觉。
本文内容由小奈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