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帜榀什么意思(帜读音是什么意思)

导语:戠「幟」035

帜榀什么意思(帜读音是什么意思)

自樹一幟(自树一帜),◆比喻單獨建立一種風格、體制、派別或力量等。○[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一:“率皆攻排詆呵,自樹一幟,殊可笑也。”○[清][黃遵楷]《<人境廬詩草>跋》:“其於詩也,雖以餘事及之,然亦欲求於古人之外,自樹一幟。”○[陶成章]《浙案紀略》上卷第二章第二節:“其他[紹興]之[諸暨]、[嵊縣]、[青田],[溫州]之[樂清]等縣,亦有分部,但其勢力甚微,不能不自樹一幟也。”

幟志(帜志),◆1.猶典範,標准。○[清][呂璜]《與吳仲倫先生書》:“輒翹想先生治古文,以[昌黎][韓]氏為幟志,而不欲舍繩尺以耀其才。”◆2.猶旗幟。○[清][曾國藩]《歐陽生文集序》:“當[乾隆]中葉,海內魁儒畸士,崇尚鴻博,繁稱旁證,考核一字,累數千言不能休,別立幟志,名曰漢學。”

幟羽(帜羽),◆羽飾之旌旗。○[清][姚鼐]《與張荷塘論詩》詩:“不期得吾心,君先樹幟羽。將掃妄且庸,聊示[白]與[甫]。”

招幟(招帜),◆1.招旗。○[郭沫若]《南冠草》第四幕:“左側一座酒家,前有瓜架,着瓜甚多。招幟上標出‘憨憨泉’三字。”○[郭沫若]《虎符》第五幕:“[唐雎]右手持杖,左手執一白色相士招幟。”◆2.比喻進行某種活動時所假借的名義。○[李大釗]《俄國大革命之影響》:“吾之東鄰,[寺內]內閣之成立,即以是為招幟者也。”

易幟,◆更换旗子。多指发生变换或归向另一方。○黄裳《过去的足迹·采石当涂青山》:“李杜的交替,是唐代诗国中的一次易帜。”

疑幟(疑帜),◆為迷惑敵人而虛設的旗幟。○《新唐書‧王雄誕傳》:“[子通]以精兵保[獨松嶺],[雄誕]遣將[陳當]率千兵出不意,乘高蔽崦,張疑幟,夜縛炬于樹,遍山澤。”○《宋史‧忠義傳三‧李彥仙》:“嘗略地至[青澗],猝遇[金]人,眾愕眙,[彥仙]依山植疑幟,徐據柳林,解甲自如。”○《明史‧沐英傳》:“乃帥諸軍嚴陳,若將渡者。而奇兵從下流濟,出其陳後,張疑幟山谷間,人吹一銅角。”

搖幟(摇帜),◆晃動旗幟。形容閃電。○[唐][韓愈]《訟風伯》:“山升雲兮澤上氣,雷鞭車兮電搖幟。”○[宋][孔平仲]《夏旱》詩:“雷聲隆隆電搖幟,雨竟無成空混熱。”

樹幟(树帜),◆樹立旗幟。借指起義。○[柳亞子]《<燕子龕遺詩>序》:“[武昌]樹幟,余在[滬]瀆。值先烈[陳英士]先生異軍突起,君自南土來書。”

升幟(升帜),◆升旗。○[田漢]《哭程硯秋》詩之一:“眉飛[燕市]初升幟,腸斷[歐洲]劫後墟。”

青幟(青帜),◆指酒旗。○[唐][皮日休]《酒中十詠‧酒旗》:“青幟闊數尺,懸於往來道。”

旗幟鮮明(旗帜鲜明),◆比喻政治傾向非常明顯或態度很明確。○[董必武]《廣州起義三十周年紀念》詩:“[廣州]起義繼[南昌],旗幟鮮明見主張。”○[袁鷹]《橫眉》:“他旗幟鮮明,大義凜然。”

旗幟(旗帜),◆1.各種旗子的總稱。○《墨子‧雜守》:“候出置田表,斥坐郭內外立旗幟。”○《史記‧留侯世家》:“益為張旗幟諸山上,為疑兵。”○[唐][元稹]《古社》詩:“壯聲鼓鼙震,高焰旗幟翻。”○[洪深]《青龍潭》第三幕:“各家藏着的旗幟,各色各種都要。”◆2.猶旗語。◆3.旗號。○[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霸州賊》:“後又增入[楊虎]、[趙鐩]、[劉惠]等共二十五名,分為二十八營,共有人馬十七萬五千,各授偽官,張打奉天征討元帥旗幟。”參見“旗號”。◆4.比喻某種思想、學說或政治力量。○[毛澤東]《祝十月革命二十五周年》:“十月革命的旗幟是不可戰勝的,而一切法西斯勢力則必歸於消滅。”○《文匯報》1989.5.4:“他指出:‘科學,近代民主制,社會主義,乃是近代人類社會三大天才的發明,至可寶貴。’舉的旗幟除民主與科學外,還多了社會主義一面。”◆5.比喻榜樣。○[耿簡]《爬在旗杆上的人》:“你當了人民代表,成了旗幟,見了[毛主席]。”

軍幟(军帜),◆軍隊的旗幟。○《隋書‧五行志上》:“[開皇]中,[房陵王][勇]之在東宮,及[宜陽公][王世積]家,婦人所服領巾製同槊幡軍幟。”

酒幟(酒帜),◆即酒帘。○[明][沈德符]《野獲編‧釋道‧酒帘得子》:“[趙]亦睹酒幟所署,驚曰:‘天下惟我書獨步,今乃勝我,何也?’”[清][曹寅]《雪霽次些山韻》:“花燈雜路近春色,酒幟排空起暮寒。”參見“酒帘”。

旌幟(旌帜),◆旗幟。○《後漢書‧劉盆子傳》:“[寶]從後悉拔[赤眉]旌幟,更立己幡旗。”○《新唐書‧令狐綯傳》:“時[浙西][杜審權]使票將[翟行約]率千兵與[湘]會,未至而[湘]覆,賊偽建[淮南]旌幟誘之,亦皆陷。”○《三國演義》第十七回:“門旗開處,只見一隊軍馬,打龍鳳日月旗旛,四方五斗旌幟。”

降幟(降帜),◆降旗。

徽幟(徽帜),◆同“徽識”。◆1.《漢書‧王莽傳上》:“其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殊徽幟,異器制。”○[顏師古]注:“徽幟,通謂旌旗之屬也。”○《文選‧左思<魏都賦>》:“徽幟以變,器械以革。”○[張載]注:“《禮記》曰:‘聖人南面而治天下,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魯迅]《南腔北調集‧<豎琴>前記》:“然而,單說是‘愛文學’而沒有明確的觀念形態的徽幟的‘[綏拉比翁]的兄弟們’,也終于逐漸失掉了作為團體的存在的意義,始於渙散,繼以消亡。”參見“徽號”、“徽識”。2.泛指標志。

麾幟(麾帜),◆將帥的旗幟。○《吳子‧論將》:“旌旗麾幟,所以威目。”○《新唐書‧王式傳》:“[式]發自[光福里]第,麾幟皆東靡,獵獵有聲。”○《宋史‧兵志九》:“旌旗麾幟,各隨方色。”

黑幟(黑帜),◆[宋]時指[金]。○[宋][張元幹]《次韻奉和平叔亭林至日之什》:“莫思[淮海]上,黑幟雜黃巾。”○[宋][陸游]《蹭蹬》詩:“黑幟遊魂應有數,白衣效命永無期。”○[錢仲聯]校注:“黑幟,指[金]。○《考工記》:‘北方謂之黑。’[金]為北虜,故云。”

漢幟(汉帜),◆1.[漢王][劉邦]軍隊的旗幟。○《漢書‧韓信傳》:“拔[趙]幟,立[漢]幟。”◆2.[漢]人軍隊的旗幟。○[唐][李約]《從軍行》:“遊軍藏[漢]幟,降騎說蕃情。”○[黎元洪]《檄山東文》:“陟[泰山]之巔,揮吾[漢]幟;決[黃河]之水,滌彼胡氛。”◆3.[漢]學的標幟。○[清][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復盛時代》:“[惠][戴]諸儒,為[漢]學大宗,已盡棄[宋]詮,獨標[漢]幟矣。”參見“漢學”。

獨樹一幟(独树一帜),◆單獨樹立一面旗幟。比喻與眾不同,自成一家。○[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歐公]學[韓]文,而所作文全不似[韓],此八家中所以獨樹一幟也。”○[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這時候,凡是要獨樹一幟的,總打着憎惡‘庸俗’的幌子。”○[馬南村]《燕山夜話‧大膽練習寫字》:“大家都很熟識的[黃山谷]的書法,在[宋]代要算是獨樹一幟的了。”

獨豎一幟(独竖一帜),◆同“獨樹一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五回:“[文琴]連忙在衣袋裏掏出一個時錶……雖不十分貴重,然而在燈謎贈彩中,也算得獨豎一幟的厚彩了。”

毒幟(毒帜),◆軍中的大旗。借指軍隊。毒,用同“纛”。○[唐][李頻]《府試丹浦非樂戰》詩:“毒幟誅方及,兵臨釁可觀。”

丹幟(丹帜),◆紅色的旗幟。○《新唐書‧常山王承乾傳》:“襞氈為鎧,列丹幟,勒部陣。”○《新唐書‧東夷傳‧高麗》:“我以絳袍丹幟數千賜而國。”

赤幟(赤帜),◆1.紅旗。○《史記‧淮陰侯列傳》:“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閒道萆山而望[趙]軍。”○[元][成廷珪]《送謝太守》詩:“雙螭交赤幟,五馬挾朱輪。”○《說岳全傳》第三六回:“赤幟紅旗映日光。”◆2.今指無產階級的革命旗幟。○[柳亞子]《存歿口號》之一:“[神烈峰]頭墓草青,[湘]南赤幟正縱橫。”○[李少石]《祝董老六十大壽》詩:“地缺山崩六十年,高張赤幟獨當先。”○[趙樸初]《洪湖曲‧吊賀龍同志》:“堅持赤幟不可奪,烈焰飛騰[湘][鄂]西。”◆3.比喻太陽或太陽的炎威。○[宋][范成大]《新嶺》詩:“曈曈赤幟張,昱昱金鉦上。”○[元]《金陵懷古》詩:“玉驄聲斷烏臺寂,赤幟陰移畫省深。”○[元][王惲]《苦熱嘆》詩:“炎官張火傘,[屏翳]揚赤幟。”◆4.比喻榜樣,典範。○[宋][岳珂]《桯史‧一言悟主》:“﹝[范石湖]﹞悟主以一言之頃,理明辭正,雖不能終格,猶足為公議立赤幟云。”○[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大風》三章,氣籠宇宙,張千古帝王赤幟。”○[清][李玉]《清忠譜‧譜概》:“一傳詞壇標赤幟,千秋大節歌《白雪》。”◆5.比喻領袖人物或領袖地位。○《宋史‧司馬光傳》:“[光]才豈能害政,但在高位,則異論之人倚以為重。○[韓信]立[漢]赤幟,[趙]卒氣奪;今用[光],是與異論者立赤幟也。”○[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七:“藝苑則[李懷麓]、[張滄洲]為赤幟。”○[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下‧科諢》:“使[粲花主人]及今猶在,奮其全力,另製一種新詞,則詞壇赤幟,豈僅為[若士]一人所攫哉!”

別樹一幟(别树一帜),◆亦作“別樹一旗”。◆比喻與眾不同,另成一家。○[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七:“[唐][義山]、[香山]、[牧之]、[昌黎],同學[杜]者;今其詩集,都是別樹一旗。”○[清][鄒容]《革命軍》第二章:“[中國]士人,又有一種岸然道貌,根器特異,別樹一幟,以號於眾者。”○[魯迅]《集外集拾遺‧<新俄畫選>小引》:“Gastev是主張善用時間,別樹一幟的。”

表幟(表帜),◆見“表識”。

標幟(标帜),◆1.記號,標志。○《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下》:“[大梁]城中迫隘,欲展外城,先立個標幟,候今冬農隙之時,興工板築。”○[巴金]《堅強戰士》:“[板門店]上空的銀色光柱也明亮地在西邊現出。那是停戰談判會場區的標幟。”◆2.獨樹旗幟。○[明][李贄]《德業儒臣前論》:“彼謂[軻]之死不得其傳者,真大謬也。惟此言出,而後[宋]人直以[濂]、[洛]、[關]、[閩]接[孟氏]之傳,謂為知言云……好自尊大標幟,而不知其詬誣,亦太甚矣。”◆3.榜樣。○[清][方以智]《東西均‧名教》:“不過因導節制,以楔出楔,多方以誤之,分途以迷之,使天下少作它惡焉斯已。自技藝之專家,以至道德之標幟,皆誤人、迷人之方也。”

白幟(白帜),◆1.戰敗者表示投降的白旗。○《新五代史‧閩世家‧王鏻》:“[仁達]伏甲舟中,偽立白幟請降,[繼雄]信之,登舟,伏兵發,刺殺之。”◆2.泛指白色的軍旗。○《宋史‧王珪傳》:“敵圍之數重,復馳入,有驍將持白幟植槍以詈。”

拔幟樹幟(拔帜树帜),◆同“拔趙幟易漢幟”。◆[清][林壽圖]《譚軍門以饑軍三營至鳳翔與犒一餐是夜報奪上關寄呈劉中丞》詩:“拔幟樹幟燃列炬,中丞盼斷關山塵。”

拔幟(拔帜),◆1.見“拔趙幟易漢幟-拔趙幟易漢幟”。◆2.猶言另樹一幟。○[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四:“[樊榭]詞拔幟於[陳][朱]之外,窈曲幽深,自是高境。”○[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八:“謂[白石]拔幟於[周][秦]之外,與之各有千秋則可。”

拔趙幟易漢幟(拔赵帜易汉帜),◆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韓信]率[漢]軍擊[趙],將至[井陘口],先挑選輕騎二千,人持一赤幟,抄小路埋伏於[趙]營附近。接着背水列陣以誘[趙]。○[趙]軍出擊,[漢]軍佯敗而走,[趙]軍果空營追擊。“[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進擊不能勝,欲回營,見營中盡是[漢]軍赤幟,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於是潰不成軍,終於為[信]所滅。後遂用以為偷換取勝或戰勝、勝利之典。○[清][蒲松齡]《聊齋志异‧人妖》:“妻與生用拔[趙]幟易[漢]幟計,笑而行之。”亦作“拔趙幟立赤幟-拔趙幟立赤幟”、“拔趙易漢”。○[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四:“惜偽古文罅漏太多,彌縫匪易,雖盛氣強詞,仍不能拔[趙]幟而立赤幟也。”○[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所以他們的組織專爭取同伍的人,埋頭苦幹,意欲將新軍中除[滿]人與官長外,全體運動成熟,一舉而拔[趙]易[漢]。”亦省作“拔幟”。○[南朝][陳][張正見]《賦得韓信詩》:“[淮陰]總[漢]兵,[燕][齊]擅遠聲。沈沙擁急水,拔幟上危城。”○[唐][魏徵]《唐故邢國公李密墓志銘》:“至於三令五申之法,七縱七擒之功,出天入地之奇,拔幟擁沙之策,莫不動如神化,應變無窮。”○[明][何景明]《淮陰侯》詩:“大將登臺貴,三軍拔幟豪。”○[清][趙翼]《前接雨村觀察續寄詩話有書報謝茲又接來書並詩四章再次寄答》之四:“擣虛拔幟晨趨壁,救敗量沙夜唱籌。”

拔趙幟立赤幟(拔赵帜立赤帜),◆見“拔趙幟易漢幟-拔趙幟易漢幟”。

拔趙幟(拔赵帜),◆同“拔趙幟易漢幟”。◆[清][林壽圖]《送彭仁山副戎屯華陰》詩:“奮然鼓勇拔[趙]幟,不則嚴仗完[燕]城。”

幡幟(幡帜),◆亦作“幡織”。◆旗幟。○《漢書‧陳湯傳》:“望見單于于城上立五采幡織,數百人披甲乘城。”○[顏師古]注:“織讀曰幟。”○《後漢書‧馬防傳》:“去[臨洮]十餘里為大營,多樹幡幟。”○《後漢書‧西域傳‧大秦》:“乘輜軿白蓋小車,出入擊鼓,建旌旗幡幟。”○《孫子‧計》“曲制”[三國][魏][曹操]注:“部曲、幡幟、金鼓之制也。”

本文内容由小熊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