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遣兴古诗袁枚(遣兴袁枚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

在生活中,很多人可能想了解和弄清楚袁枚《遣兴》,明白晓畅,却意蕴丰富的相关问题?那么关于遣兴古诗袁枚的答案我来给大家详细解答下。

遣兴古诗袁枚(遣兴袁枚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

袁枚有一首非常活泼的诗叫《遣兴》: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袁枚是乾隆时期三大家之一,文名久负。

他写诗讲求性灵,就是说要发自真情,不要端什么文人架子,仿佛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去吓唬人,仿佛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样没什么好处。

他写的诗,明白如话,活泼生动,但又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话

越发显示出静水流深,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深沉静穆和平易近人的魅力。

如他写的另一首诗《苔》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只要读到的人,都很难忘掉那小小的苔花,对生命不抱怨、不哀叹的的珍重之情。

这首《遣兴》也与《苔》一样,读了让人难以忘怀。

这首诗的大意是:

对诗的喜爱,由来已久,但是,每次写诗,下笔都很艰难。

每作一首诗,都要改来改去,不计其数,这样才会心里安宁。

虽然年龄很大了,但是还像一个刚刚成年的女孩子,头发没有梳好,是不许人看的。

那么,这首短短的七言绝句,到底传递出袁枚内心的哪些情愫呢?同时也告诉后人,写好一首诗需要在哪些方面的功夫呢?

第一,热爱。

爱好是基础,是前提。

没有这个前提,就是所谓的&34;,&34;,是没用的。

从袁枚年谱上可知,他五岁就开始接受家庭启蒙教育,七岁就入私塾,九岁就开始写诗。

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求知氛围,给了他爱好诗歌、爱好写作、爱好文学的后天环境。

我们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宋濂、刘基、归有光等人。

在一个环境中,浸染久了,自然会生发出热爱之情。

西汉刘向的《后汉书》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与之化矣。”

后天环境改变人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

第二,郑重。

无论是写诗还是做事,怀着一颗敬畏心,郑重其事。

袁枚虽然从九岁就开始写诗,但是他每次动笔都非常谨慎、郑重而严肃。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说: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34;下笔难&34;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34;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例子。

所以有时候,诗句好像是妙手偶得、信手拈来,殊不知背后却费了许多的功夫。

第四,谦卑。

袁枚用了一个很俏皮的比喻,把自己的诗比做阿婆。

一方面说自己年龄大,也说自己写诗的时间比较长,同时,谦卑的说自己的诗像个阿婆一样,已经年老色衰,没那么艳丽了。

但即便如此,他也绝对不会倚老卖老,随手而为,傲然示人。

他还像一个初出道、刚成年的小姑娘一样,带着羞怯、娇美和无限的希望,来创作诗歌,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世人。

袁枚的这首绝句,看上去平易简单,但是意蕴丰富。

这也许就是大师的功底加认真态度,才使雕琢推敲的痕迹了然无存,达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浑然天成的效果。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于袁枚《遣兴》,明白晓畅,却意蕴丰富内容介绍后,相信大家有新的了解,更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