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儒释道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儒释道融合的意义)

导语:南北朝时期,儒、释、道的恩怨情仇

儒释道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儒释道融合的意义)

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在中国继续发展,不仅在民间传播,有时还卷入政治斗争,使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学受到冲击。儒、释、道互相争夺,互相吸收又互相融合,这是两晋南北朝近三百年来思想发展的总形势。

1.从各传其教到统合经典——东晋南朝道教的发展

道教融合了民间方术、阴阳五行思想、道家、法家、墨家思想乃至巫觋杂术,经过长期演变,在东汉未期以政教一体化形式登上历史舞台,却迅速归于失败。事实证明,道教无法代替儒家扮演的治国角色。它始终没有统一-的理论,魏晋道士珍秘其书,更阻碍了道经传播。道教活动不再遵守统一规范,教团零散,各自为治,道教面临着趋于湮灭的危机。在被认为北魏寇谦之所撰的《老君音诵戒经》中,可以感受到这种危机的严重性。道教摆脱困境的关键,是统一发展方向,创作道教经典。

在此处境下,两晋魏华存、葛洪等人开始创新道教理论,大规模创作道经。南朝陆修静、陶弘景等人整合道典,建立教规,刷新道教面貌。道教也从佛教的发展中汲取经验,怀着矛盾的心理一边抵制一边学习。

2.从入乡随俗到枝繁叶茂——东晋南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前已在印度发展五百多年,其成熟的宗教形态绝非道教可以比拟。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并未引起关注,本土无奉佛之人。佛教徒为使本土人接纳其教,难免“入乡随俗”,其早期传教借道家方术之名。

两晋之际的社会大变革冲破了思想桎梏,潜存的因素重新迸发活力。这对佛教来说是空前的机遇,正可一改它此前的社会印象。而佛教义理与魏晋盛行的玄学思辨性不谋而合,再加上统治阶级的推崇,佛教在东晋时大放异彩,涌现出道安、鸠摩罗什、僧肇等名僧,传经译经势头迅猛。佛教充分吸收中国文化完善教义,外来佛教在华夏文明的熔炉中锻炼成为中国佛教,这是佛教的新生。

3.从一家独尊到三分天下一一竞攀儒家的三教论衡

西汉武帝后,儒家确立正统地位,支配着政治、思想乃至社会生活,经学成为基础的文化传承和入仕的敲门砖。太平之世,儒家思想备受推崇,社会以仕宦为荣,讲学授徒盛行。而汉末政权割据,人民饱受天灾人祸,儒家治世理想已成奢望。一度湮没无闻的避世思想在动荡的两晋南朝迅速死灰复燃,隐逸山林的现象普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宗教也为人们提供了精神慰藉,带来虚幻的希望。佛道两教互论长短,争夺宗教界的话语权。

儒家虽受冲击,但并未跌落思想统治神坛,它早已像米和盐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佛道两教也都意识到儒家不可撼动的地位,竞相攀附,有时甚至将其当作制胜的王牌,以儒家伦理纲常抨击对方。

南北朝,佛道矛盾激化。北方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将北魏最高统治者太武帝发展为道教信徒,佛教便遭灭顶之灾。南朝刘宋的统治相对柔和,没有极端地打压和干涉宗教传播,佛道都有发展空间,大肆宣扬己教,毁贬彼教。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滢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