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真言修法仪轨(道家六字真言怎么读音)
导语:修行者的六字真言《道德经》的人生智慧27
1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意译:追求“虚”,要达到极致;守住“静”,要笃实专一。万物都蓬勃生长,我从中观察复归之道。万物纷杂多变,各自都复归其根源。返归到根源,称作静,这也称为回归到生命的本来状态;万物都会回归到本来状态,称为常(永恒之道),知道这个“常道”可称为明达。不知道这个“常道”,恣意妄作,就会招致危险。知道“常道”就会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会公而忘私,公而忘私才会周遍万全,周遍万全才会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会行于大道,行于大道才会长生久存,终身没有危险。
01致虚极,守静笃,此乃修行六字真言,可参禅,可悟道,可修心,可养性,同此一理。
虚者,空也,无也,与“实”相对,也与“盈”、“满”相映。虚者,无物,“实”可感可知,而“虚”不可思议。
虚不离实,实不离虚,虚能生实,实能转虚,虚实一体。庄子言,“唯道集虚”,虚者,可谓道之体。
此“虚”颇似佛家之“空”,真空妙有,空不离色,色不异空。虚而实,实而虚,务“虚”至极则得道,务“实”则不出世间。
静者,止也,与“动”相对,动中静,静中动,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宇宙万物皆在静动之间也。王夫之说,“动而成象则静”,“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有动之用,静有静之质”。
此外,静之浊而清,故有清静之说;静之定而安,故有安静之说。
02致虚极,守静笃,皆言修心功夫,修心,即正心合道,与道为一,方应万象,虚静为大道之常态,虚静乃修心之至要。
致虚极,虚而又虚,虚无可虚,达至极点,一物不有,一尘不染,一欲不存,一见不成,生万物而不有,应万物而不留,容万物而不弃。世人多务实,不致虚,即使致虚而难以至极,故得道甚难。
《庄子》有言:“唯道虚集。虚者,心斋也”,晋•郭象注曰:“虚其心则至道集于怀也”。换言之,致虚极,即去身去知,去心去欲,物我两忘,空无所空,一因自然,心道合一,水到渠成。
致虚必守静,无静则不虚。《庄子·天道》云:“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庚桑楚》云:“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一言以蔽之,静为道性,无为而为,守静归性,静中有道,得道须静,心静方得。程子有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03万物生长壮老,“大逝远反”,佛称“成住坏空”,由无到有,由有归无,完成一个往复,如数字“O”一样,起点即终点,终点即起点,周而复始,“复”之不竭,循环不已,此之复,谓道也。
万物纷纷芸芸,千变万化,但终归其根,返至始点,完成一个“O”的过程。 “归根曰静”,回到起点,复动为静。
静极复动,动则复生,复始归终,如此周而复始,谓之复命。复命之复命,称为常,亦称规律。“常”者,万变之不变,知“常”,可不变应万变,通达圆融,与天地同在,长生久视之道。
以道观之,“道通为一”,天地万物,并无本质差别,物物化来化去,并无恒常之体。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静,本义为不为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守静,即心不离道,道心永固,齐万物,不分别,含万有,归于一,逍遥于天地万物之间,“物物而不物于物”。
修心不离世间,虚从实中求,静自动中生。“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即远念想,远功利远是非,远妄为,远生死,守淡泊宁静之心,随行云流水之意。
以心合道,不藉外求,唯求诸内,去知去欲,不为物役,不为境转,虚极静笃,心道合一,逍遥物外,无所不适。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林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