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家居

你是否能看懂书法跟书法艺术毫无关系英语(你是否能看懂书法跟书法艺术毫无关系)

导语:你是否能看懂书法,跟书法艺术毫无关系

书法艺术,自王羲之那个时代开始,就不是为了让百姓能看懂,也不是为了写出传世佳作,更不是为了获奖,也当然不是为了传播知识。其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表达人的性情、人品以及喜怒哀乐。

谁说好的书法一定是雅俗共赏?你能欣赏就已经代表你不是俗人了,雅就是雅,俗就是俗。

为什么?

一、传播知识的任务交给印刷体、馆阁体

很多人说,中国书法承载了中国文化知识,这固然是对的,但是随着书体的演变,到了魏晋、唐时期,书法逐渐草化,楷书仍有一席之地,但到了宋明清,唐书发展空间狭窄,行草书成为主流,如果不是专业书法家,很难辨识,能将知识传播开的只有楷书能做到,特别是印刷体、馆阁体最利于传播知识,这种字辨识起来根本不费力。普通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而历史上流传的名作,比如天下十大行书,多为行草,行草书辨识度不高,是给内行人欣赏的。

沈度

二、古代书法著名艺术作品普通人都看是不懂

古代书法著名艺术作品很多人看不懂,但影响他的名声吗?显然不影响。

1、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都有错别字、都有涂改。

2、网红书法家崔寒柏的字就是“丑书”,很多人看不懂,还有人骂他,但我觉得好,我懂,他写的有水平。

3、陆机的《平复帖》、王珣的《伯远帖》、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等等,你让田英章解释他们好在哪?估计很难,因为这些帖写的都比较“丑”。但是这些帖都非常有名。

书法艺术是给人赏的东西,你看不看得懂内容,或者写些什么内容都没有关系。历史会证明一切。

三、书法创作为了获奖是初学者的学习过程,真正的艺术,不为获奖而创作

现在各个地方的省市展览、全国性国展、兰亭奖等这些奖项都是为了鼓励大家练好字,也是一个检验,而且是技术性检验。书法技巧好的都能展现出来,是好事,我也是支持的。但是现在功成名就的当代书法家,例如张海、张旭光、曹宝麟、陈忠康等等,他们书写就完全是什么时候心情好,什么时候就书写。很多人都看不懂的。特别是曾翔的“哄书”,我怕曾老师只能孤芳自赏了。

祭侄文稿

四、书法自古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具有几千年的理论基础。

翻开几千年的中国书法历史,从象形文字到今天篆隶楷行草诸体。无一不践行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哲学审美。

1、书法是从自然中明白书法的哲学原理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九势》

也就是书法是变化的,从变化中来,到变化中去,阴阳就是变化。

2、书法艺术展现万物的形态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笔论》

这种若飞若动的形态感觉完全是通感、是拟人、是比喻,是一种艺术欣赏的感受。为什么书法能成为艺术,这就其中的道理。

自古书论中就强调,书写一定要想写的时候就写,不想写就不写,千万不要刻意。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笔论》

笔论中的这句话就是这个道理。

任情书写就能体现当时书写者的状态,就能到达“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目的。

“情;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翰林要诀》:

书法能展现性情,高兴的时候写出来的字气韵和谐而且字迹舒缓,生气的时候写的字气韵粗糙而且字迹难看,等等,古人早已看出来,所有很多这样的书论。这里不一一列举。

总之,书法已经发展成为了一门书艺,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是为了抒发情感和表达情绪,不仅书法如此,其他绘画、音乐等艺术亦如此。书法其最终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表达人的性情、人品以及喜怒哀乐。

如果你能理解这一点,你就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曾翔“哄书”了,还有“射书”,曾翔并不会关心在意你是否能看懂,“哄书”不是为了让你来理解的,是来表达曾翔自己的性情。所以你明白了么?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畅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