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佛教寺庙的建筑和造像有哪些文化内涵呢(佛教寺院的主体建筑)

导语:佛教寺庙的建筑和造像,有哪些文化内涵?

佛教产生于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印度,并于东汉永平年间陆续传入中国。公元68年,中国修建了第一所官办寺庙,即:洛阳白马寺。此后,大大小小的寺庙如雨后春笋般在华夏大地建成落地。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为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便是此一写照。时至今日,佛教寺庙建筑已经深深融入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我们日常所及的这些寺庙建筑及其造像,都有哪些文化内涵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表达佛法法义

此一功能,在佛教里又简称为“表法”。例如,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的香炉、花果、灯烛。点香会产生缭绕升腾的烟雾,这就像古时的烽火台,烟雾生起表示信息的传递。而信众在佛像前点香,则是将自己的内心心愿和想法传递给佛菩萨,达到沟通信息的作用。在佛教里,香又叫做“信香”,诚信之香;又叫“戒定真香”,信众看到香,便要按照佛教所谓的“戒定慧”三学去修学,看到香、闻到香,便要去修戒、修定、修慧。

花与果,则是彰显了佛教基本教义之一的“因果论”。一切植物结果前必先开花,所以花是因,果实就是果。这就是让信众领悟到“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的道理,在平常生活中要注重自己的因果。

灯烛,则是象征着光明。点灯或点烛,都会带来光明,尤其在暗室中光明的功能尤为彰显。而在佛教里,愚痴就代表黑暗,智慧就象征着光明,每个人都需要用修得的光明去照破愚痴的黑暗,从而得到幸福和圆满。

二、实现教育功能

例如,在大部分结构完整的寺庙中,进门第一座建筑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中供奉的是具有布袋和尚形象的弥勒菩萨,这位弥勒菩萨整天就这样大着肚子,笑嘻嘻地坐在门口迎接每一个香客(游客),这就是教导大众要“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要笑脸迎人,不可以愁眉苦脸,始终保持平等的心态、欢喜的笑容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

三、彰显建筑艺术美感

佛教建筑艺术,融合了古印度、中亚以及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哲学之精华,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整体建筑群,无不呈现出一种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息、彰显精致神韵的细节美。同时,又有着属于佛教的艺术情趣。这些建筑和造像,既金碧辉煌、雄健壮观,又妙趣横生,给人带来感官上的视觉盛宴。

四、给人带来心灵的宁静和安稳

殿堂的肃穆庄重,寺院的宁谧无争,僧徒的清规戒律乃至经声佛号,加上佛像的传神表意:无论是观音的清净慈祥、弥勒的大度喜悦……,都能带给从激烈竞争的俗世走来的游客,以心灵的慰藉。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