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过了腊八就是年民谣(过了腊八就是年的顺口溜)

导语:过了腊八就是年

原标题:腊八粥: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视觉中国/供图

到了腊八,就拉开了过年的序幕,“年”就要到了。“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魏收的《腊节》诗,写的是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酒肉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可见古时腊八节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

《说文》记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是腊日。《荆楚岁时记》中说:“其日,并以豚酒祭灶神。”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礼记》云:“傩人所以逐厉鬼也。”《吕氏春秋·季冬纪》注释说:“今人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

清朝诗人李福在《腊八粥》诗中说:“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佛寺施粥的情景。

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唐代以前有关腊八节的诗文尚无喝腊八粥的文字,宋代的诗文里开始出现腊八粥的记载,如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说今天早晨喝了寺院舍的粥,肚子不饿,心情渐好,觉得我们这个江边小村草木渐萌,有些新春的景象了呢。可见喝腊八粥的节俗应是最早开始于宋代,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梦粱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

在明清时期的北京,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明代的《永乐大典》载:“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红糟粥以供佛饭僧。”后来粥里又加入红小豆、江米等米豆及果实,使得腊八粥不但用料逐渐增多而且制作亦越来越精美。《帝京景物略》载:“是日,家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曰腊八粥。”

北京人喝腊八粥有很多的规矩和习俗,腊八粥煮好后要用青红丝和干果红糖在粥上摆出福字、佛字,字的周围还用瓜子仁摆放个圆,寓意福临祥至、圆圆满满。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如果把粥送给穷苦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这样能令花木来年多开花结果。

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写道:“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等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北京过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情景跃然纸上。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晚清诗人夏仁虎在《腊八》诗中描写了雍和宫腊八盛典的情景。

清廷历来重视雍和宫腊八盛典,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来熬腊八粥。雍和宫原址为明太监官房,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始建,初为雍亲王府。雍正即位后,将其中的一半改为黄教上院,另一半作为行宫,后行宫为火所焚,遂于雍正三年(1725年)将上院改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曾停灵于此。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作正式藏传佛教的寺庙,并成为清政府掌管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中心。

据《雍和宫志》记载,腊八盛典分熬粥、供粥、献粥、舍粥四大环节。腊月初一,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带领许多杂役人等,用马车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到初五晚上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六锅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司员开始在佛前供粥。供粥时宫内灯火通明,袅袅的烟雾中飘着粥的香味,鼓乐齐奏,全体喇嘛上殿诵经。

第一锅要敬神敬佛敬祖先,第二锅才进献皇帝及宫内,第三锅赏赐各亲王府、郡王府等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奉送给在京的文武官员,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僧侣(不放奶油),第六锅舍济给贫苦百姓,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方告结束。百姓们为了喝上雍和宫的腊八粥,天不明就来排队,为的就是在即将到来的新年有个吉祥的开端。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馨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