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曹操谋士贾诩怎么读(贾诩为曹操献了哪些计谋)

导语:三国谋士贾诩:曹操爱恨交加,易中天说他最聪明,他到底哪里突出

不同于《三国演义》里大多数人物或忠或勇的扁平化形象,贾诩这个人的形象就比较丰满了。

出身不显的他权谋太深,行事太险,眼光太毒,名声太差,性格太过复杂。

不过,相比于被构思过度的“完人”诸葛丞相,性格复杂的贾诩可能更接近于大众化的一个谋士。

01、身处乱世,时刻保持危机感

贾诩,字文和,早年的贾诩出身不显,名气并不突出,只有名士阎忠对他的一个不知真假的评价:“诩有良、平之奇。”

这个评价就很高了,那么贾诩到底有没有张良、陈平那般的智慧呢?

《三国志》记载,贾诩年轻时辞官返乡的途中,被叛乱的氐人所俘,几十个人中只有贾诩使计脱身。而实际上,贾诩与其所编造的段公没有丝毫关系。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贾诩对形势的判断和对人心的洞察,他避开了自己的官身以免引起叛军的敌意,搬出大有威名的段公来威慑势弱的小股叛军,从而得以保全性命。

这和张良博浪沙刺杀始皇帝失败后,在逃命途中的经历何其相似,都是用自己的智慧在战乱时存活下来。

这也是贾诩的始终保持危机感的表现,他可以说是三国谋士们中的异类了。与其他人急着扬名立万不同,贾诩在没确定最终的归宿前一直是低调谨慎的。

董卓

作为董卓的部将,在董卓被杀后,贾诩直接就站在了朝廷的对立面。在李傕、郭汜落荒而逃时,贾诩献计收拢董公旧部,打回长安,以免力量分散了被一网打尽,如果兵败了再逃不迟。

结果证明贾诩是对的,李傕、郭汜等人真的打跑了吕布,控制了献帝。之后,李、郭二人残虐百姓,大封诸侯,这也让贾诩的名声彻底臭了。

审时度势的贾诩推辞了对他的封侯,他知道还没到他露头的时候,李、郭二人也非良主,危机仍然四伏,保命要紧。

02、眼光毒辣,安身立命的根本

贾诩在投靠曹操前,投奔过段煨,依附过张绣,最终敢于归顺曹操,不得不说他的眼光毒辣和对人心的揣度太过深入。

他看透了段煨对他的猜忌,也深知他不敢对付自己的家小,所以才了无牵挂的跳槽到张绣的阵营。

事实证明他对段煨的心理分析很到位,他对人心的解读和人性的利用正是他在乱世安身立命的根本。

而他这项天赋技也使得曹操对其恨之入骨,他先是说服张绣和荆州的刘表联盟,后来又在张绣与曹操大战中看透曹操的计谋,算无遗策,使曹军大败而归。

张绣

之后,在袁绍和曹操双方对决时,张绣收到了两家的诏安,在张绣悬而未决时,贾诩兵行险着,劝张归曹。

当时的情况是袁强曹弱,投靠袁绍明显更有胜算,而且,张绣一方和曹操曾经死战,曹操的大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等均死于此战,担心曹操记仇。

贾诩又给张绣针对曹操做了一通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袁绍那儿得不到重用,而曹操就算是做给天下人看也不会伺机报复张绣,还会重用他。

确实,张绣归降曹操后,不但没有被报复,还被封为扬威将军,并且曹氏结为儿女亲家。

对于贾诩,曹操盛赞:“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

曹操

由此可见贾诩的眼光多么毒辣,生性多疑,反复无常的奸雄曹操都难逃他的把控。

03、助丕立嗣,位列三公得善终

唐朝宰相李峤评价贾诩:“贾文和之揣君,郦食其之观将:翔而后集,可谓明也。”

要论对人心的洞察,贾诩绝对是专业的。

对于让曹操头疼的马超、韩遂联军,贾诩凭借一个离间计,瓦解了马韩军心,使曹操大胜而归。

而贾诩最成功的一次心理分析,还是通过对曹操君心的揣度来助曹丕承嗣。

曹丕求助贾诩,怎样才能斗得过有杨修加持的曹植时。

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

贾诩

简单来说就是:你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当个好儿子就行了,别的什么都不要做。看似没什么大智慧的建议却是曹丕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反观曹植,遵照着杨修的制定的行为准则,绝不行差步错,可这一切表演在人精曹操眼里都现出原形。和聪明人过招,这种时候,往往是无招胜有招。

和老谋深算的贾诩比起来,智商爆表的杨修在对曹操的理解上就是个渣渣,最终也被自己的智商害死。

曹操对于立谁承嗣还是犹豫不决,当问到贾诩时,贾诩不答,曹操问何故?贾诩说:“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这就是点到为止,既不过多参与,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刘表、袁绍废长立幼的下场就在眼前,这比什么都有说服力,曹操也最终定下来立曹丕为世子。

曹丕

作为易中天眼里的第一聪明人,贾诩在三国战乱中凭借着超绝的智慧得以保全全家,并在曹丕称帝后位列三公,得以高龄寿终。

贾诩无法以传统的仁智礼仪之类的来评价,他的一生都在求生,更像是三国时期一个无所依靠的谋士的奋斗史,忠孝节义都排在生存之后。

本文内容由小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