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民的信仰(印度的信仰神是什么)
导语:印度的《圣经》(人的信仰分为三种: 善性、忧性和暗性) | 007
今日一书(007)
《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在世界上常被喻称为印度的《圣经》。什么是瑜伽?瑜伽就是弃绝,“不弃绝欲望,就成不了瑜伽行者。”
它也许是这个世界宣示的最深刻和最崇高的东西。
——[德]威廉·洪堡
薄伽梵歌是永恒哲学最清晰、最全面的总结之一,或许是永恒哲学最系统的精神表述。
——[英]赫胥黎
应该自己提高自我,
不应该自己挫伤自我,
因为自我是自己亲人,
自我也是自己敌人。
如果自我制伏自我,
自我成为自己的亲人,
如果不能制伏自己,
自我像敌人充满敌意。
制伏自己,达到平静,
至高的自我沉思入定,
平等看待快乐和痛苦,
冷和热,荣誉和耻辱。
自我满足于智慧和知识,
制伏感官,不变不动,
平等看待土块、石头和金子,
这是把握自我的瑜伽行者。
对待朋友、同伴和敌人,
旁观者、中立者和仇人,
亲友以及善人和恶人,
他一视同仁,优异杰出。
自我接受瑜伽约束,
在自我中看到众生,
在众生中看到自我,
无论何处,一视同仁。
(以上摘自第六章)
人的信仰分为三种:
善性、忧性和暗性,
产生于自我的本性,
请听我告诉你这些。
所有一切人的信仰,
都符合各自的本性;
每个人由信仰造成,
信仰什么,他是什么。
崇敬天神、婆罗门、
老师和智者,纯洁,
正直,梵行,不杀生,
这是身体的苦行。
言语不扰乱人心,
真实、动听而有益,
经常吟诵研读经典,
这是语言的苦行。
思想清净而安定,
心地纯洁而温和,
控制自己而沉默,
这是思想的苦行。
怀着最高的信仰,
修炼这三种苦行,
不期望获取功果,
称作善性的苦行。
期盼礼遇、荣耀和崇敬,
怀着虚荣,修炼苦行,
这称作忧性的苦行,
动摇不定,难以持久。
愚昧固执修炼苦行,
采取自我折磨手段,
或者为了毁灭他人,
这称作暗性的苦行。
在合适的地点和时间,
布施值得布施的人,
不求回报,只为布施,
这称作善性的布施。
一心期望回报,
或者企盼功果,
勉强地进行布施,
这是忧性的布施。
在不合适到地点,
布施不合适的人,
不按礼节,态度轻慢,
这是暗性的布施。
自我和智慧沉静,
开始如同毒药,
结果如同甘露,
这是善性的幸福。
感官和对象接触,
开始如同甘露,
结果如同毒药,
这是忧性的幸福。
昏睡、懒惰和放逸,
无论开始和结果,
自我始终迷离恍惚,
这是暗性的幸福。
三性产生于原质,
没有生物能够摆脱。
这个大地上没有,
天国众神中也没有。
(以上摘自第十七、十八章)
注:《摩诃婆罗多》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四世纪,历时八百年。它以口头方式创作和传诵,不断扩充内容,层层累积而成,最后定型的篇幅达到“十万颂”(每颂一般为三十二个音节),译成汉语约四百万字。《薄伽梵歌》是印度古代史诗中的一部宗教哲学诗(第6篇第23—40章),是印度最流行的经典。
《摩诃婆罗多》全诗共分十八篇,以印度列国纷争时代的社会为背景,叙述了婆罗多族两支后裔俱卢族和般度族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斗争。象城的持国和般度是两兄弟。持国天生眼瞎,因而由般度继承王位。持国生有百子,长子难敌。般度生有五子,长子坚战。这便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前者称为俱卢族,后者称为般度族。不久,般度死去,由持国摄政。坚战成年后,理应继承父亲的王位。但难敌不答应,企图霸占王位,纠纷从此开始。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