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自然

《雁门太守行》李贺(雁门太守行拼音版)

导语:《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

黑云翻腾

边关

塞上风景

霜重鼓寒

一、译文:

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铠甲映着日光,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过易水,凝重的霜湿透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顶

古代战场

二、赏析

1、首联

(1)画面:敌军力量像乌云般来势汹涌,压迫过来,仿佛城墙要被摧垮,太阳光投射在战士的铠甲上,像鱼鳞般闪烁着金光。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角度,对它作简要赏析。

角度一,已经雄浑。运用想象和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

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

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3)炼字“压” 首句既是写景,又是叙事。一个“压”字,淋漓尽致地揭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的形势。

2、颔联

(1)画面: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号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战争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战场,那大块大块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暗紫色。

(2)赏析:从声色两个方面,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出两军激战的惨烈,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悲壮气氛。

(3)“满”的表达效果:“满”字从听觉角度表现出战争规模之大,唐朝守军面对强大的敌军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3、颈联:

“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写出将士们半卷红旗在黑夜里静悄悄地行军。“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显出来。

4、尾联: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战国时期燕昭王放置千金在黄金台上来招纳贤才的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和作者渴望得到任用、建功立业的决心。

5、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理解性默写:

1.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句子是: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3.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的句子(即主旨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4.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两句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的威武雄壮。5.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的名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6.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分别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和击鼓作战的场面。7.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两句抒写全体将士心愿,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本文内容由小楠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