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游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意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导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雷州码头,一位老者,望着渐行渐远的船只,不停地挥手致意,却不知这竟是他们人生中最后一次诀别。这位老者正是苏辙,而乘船远行的人,正是宋代大文豪苏轼。苏洵共育有6个孩子,不幸的是其中三个夭折,一个女儿因受到婆家虐待也很早离世,所以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相依为命,感情甚好。受父亲苏洵影响,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便饱读诗书,文采斐然。两人科考中榜,浮沉于官场,不仅留下大量文学巨作,也在“王安石变法”这一历史事件中留下了自己的烙印。他们后半生似乎与“王安石变法”紧紧捆绑,新旧派势力此消彼长,兄弟二人也随着大起大落,聚少离多。千年科举第一榜1057年的科举考试,苏轼、苏辙正式亮相,双双中举。参加这考试的人不仅有苏轼苏辙,还有曾巩、曾布兄弟和程颢、程颐兄弟。这次科考,苏轼的文章写的很好,主考官欧阳修看后赞叹不已,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把它列为第二名,谁知结果出来后,仍是曾巩位列第一。后来,这一年的科举结果被后世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苏氏兄弟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政治生涯。第一次分别:西出凤翔1601年,苏轼被任命为凤翔签判,苏辙则留在开封侍父。之前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兄弟二人,迎来了第一次别离。24岁的苏轼骑上瘦马,在西门外与弟弟作别,迎来自己的半生漂泊。乌台诗案,双双被贬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变法,引发新党与旧党之争。苏轼看到新法弊端,上奏反对变法,被新党一派断章取义,遭到陷害,被捕入狱。因救兄心切,苏辙上书称用自己的官职来为苏轼赎罪,结果不但没有救出苏轼,自己也因此被贬官。后经王安石上表求情,神宗免去苏轼死罪,将其贬至黄州。两兄弟再次天各一方,辗转在各地为官,苏轼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这一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期间,苏轼在密州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只能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弟弟的思念。峰回路转1085年,宋神宗驾崩,l0岁的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废除王安石变法,任用司马光为宰相,旧党开始执政,苏轼苏辙兄弟俩因为原先反对变法,因此受到了朝廷的重用,苏辙一路升到了护军,苏轼也再次被启用。兄弟二人达到了政治巅峰。接连被贬高太后去世后,“新党”抓住机会,诬陷苏轼诗中有讥讽神宗之意,苏轼再次被贬惠州。后新党为将旧党赶尽杀绝,再次陷害苏轼,将其贬至儋州。苏辙也未能幸免,被贬雷州。在贬谪期间,兄弟二人有过一段相逢,可短暂的相聚之后,苏辙只能万般不舍地送苏轼远下海南,这竟是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是对此真实的写照。苏氏兄弟,位列“唐宋八大家”,尤其苏轼,一生著有三千多作品,对文坛影响深远。我觉得,除文化上的建树,苏氏兄弟的手足之情,更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是如手如足的亲人,更是兄友弟恭的典范,是中华文明跨时代的彰显。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