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大禹治水奉献篇(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尊称为什么)

导语:大禹不仅善于“治水”,还开创“贡赋”先河,浅谈中国最早的贡赋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在历史上被称为大禹、帝禹,有时候也会称其为夏禹。相传,他是皇帝的玄孙,夏后氏的首领。他是夏王朝的第一任天子,而夏朝开历史先河,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中,尧、舜、禹是人人熟悉的贤明君主。相传,大禹因治理水患有功,在舜的禅让下取得王位,深受百姓爱戴。大禹治水在外奔波操劳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十三年中,他在治理水患的同时,也走遍了天下的每个角落,划分了九州,开创了“贡赋”的先河。大禹治水早期贡赋产生的社会背景贡赋,是社会发展之后必然会出现的产物。从原始社会到部落的形成,随着时间推移,部落的壮大,发展、扩张是不可避免的。部落成员对外面临资源的争夺,可能发生的部落战争;对内部落成员之间有分工、合作的需要,在各种条件共同的作用下,一些人员逐步脱离了劳作,担负起统帅的责任,成为了部族的首领。从他们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时起,部落的其他成员便自然担负起供奉其生活的责任。各个部落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发展不同,渐渐有了强弱之分,一些部落也联合在一起形成了部落联盟。尧、舜、禹就是在那个时代,通过禅让的方式,先后接管部落联盟。最后,禹的儿子启废除禅让,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权国家—夏。这些逐步发展的历程,也构成了贡赋产生的大背景。在《史记·夏本纪》中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禹治水与“贡赋”初始:任土作贡水患,是从尧帝时期就存在的问题。禹的父亲鲧治理水患,花了九年的时间都没有效果。禹在治水方面,可以说是继承了父亲(鲧)的遗志,也借鉴了父亲失败的根源,重点放在疏通之上。在接受舜的任命后,他领着益、后稷前往各地,在各地诸侯的帮助下,率领大家一起考察土地。在治水的过程中,他节省自己,把精力、财力、物力都用在了治理水患方面。治理水患需要什么?仅仅凭借一腔热血肯定是不够的。大家想象一下,在各个方面都不完备的时期,十三年的治理过程中需要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这些,在当时社会,更合理的方式就是就地取材,一边治理,一边补给物资。在此期间,受水患困扰的部落空前团结,互相协作,一同治理。这个过程中,分工更加明确,交流也愈加频繁。禹在治水的时候,跋山涉水,走遍了每一寸土地。这不仅为治理水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测量了各地的土壤、田地,了解了当地的物产。在这些基础之上,他划分了九州,“任土作贡”,将土地的质量和田赋数量各划分为九等(两者的等级并不一样)。其中,最好的一等评为“上上”,最差的评为“下下”。根据各地的产出,定下向天子交纳的贡赋;了解各地的交通状况,方便各个部落、诸侯朝贡。在《通典·卷四·食货四》中记载:“禹定九州,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万国以康。”早期贡赋的形态在任土作贡的基础上,早期贡赋的形态,主要体现在实物上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比如:冀州,土地肥沃,就以粮食为主;东北鸟夷部落的贡品则是毛皮一类;沇州,草木茂盛,贡品是漆、丝等物;青州,靠海且盐碱地多,贡品是盐,海产品等;还有徐州的五色土、扬州的三色铜等,不一而足。各地的贡品,多是根据自身的产物来规定。当然啦,除了比较固定的一些贡品,偶尔也会有特殊的要求,比如大龟。从九州的角度来说,是产什么贡什么。从夏部落的角度来说,各个部落的贡赋使其方面都不缺乏。而治水的成功,也为后续的“贡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小结大禹所处的时代,是原始社会的晚期,奴隶制社会才初具形态。周围部落的归顺是暂时对王权武力的臣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王权对于各地部落的约束力也是有限的。早期的贡赋,不存在严格的固定性。而且,受交通所限,无论是时间、还是数量,都很难达到统一,没有特别权威的标准来判断。但是,任土作贡的贡赋制度,体现出因地制宜、平等负担的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史记·夏本纪》;2.《通典·卷四·食货四》;3.《<禹贡>的贡赋制度和赋税思想》张守军;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开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