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汉代主食(汉代人吃什么主食)
导语:民以食为天,汉代人的主食和调味料都有哪些种类?现代食物制作的方法,种类之多,数不胜数。再加上交通便利,世界各国联系增多,除了中国本地的食物,我们还能尝到许多外国制作的美食。很多人都庆幸自己生在现代,能吃到很多美食。而在汉代的时候,其实那时人们食物种类也不少,而关于调味料方面,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之中的那么单调。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汉代人们的主食和调味料情况。 一、汉代人主食的制作:饭、饼、饵、粥,还有一些点心汉代的时候,由于自然环境和人们获取生活资料方式的不同,不同地区人们食用的主食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是大体上是以谷物食物为主的,比如我们知晓的“五谷”。在西汉《氾胜之书》上提到的粮食作物就有:禾、黍大麦、小麦、稻、大豆、小豆、麻、稗(bài),由这些谷物,汉代人制作的主食就有饭、饼、饵、粥,还有一些点心。1、饭:去糠后的粟米、麦粒、稻米加水煮制而成。汉代人吃饭多在饭上浇上菜羹,还会将熟饭以作他用。东汉思想家王冲的《论衡》中有记载饭的制作方法:谷之始熟曰粟。舂(chōng)之於臼,簸其粃糠;蒸之於甑(zèng,炊具),爨(cuàn,烧火煮饭)之以火,成熟为饭,乃甘可食。可食而食之,味生肌腴(yú)成也。粟未为米,米未成饭,气腥未熟,食之伤人。——《论衡》卷十二·量知篇上面这种做饭的方式是从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做饭方式。在现代还分好米好饭,汉代的时候于此也是有区别的。在汉代城市中比较常见的商品是上等小米煮成的梁饭,而在北方一些下层百姓食用的则是差一些的麦饭。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吃饭多在饭上浇上菜羹,条件差一点的也要往饭上面放些盐、豉、酢(cù)等调味料。饡(zàn),以羹浇饭也。——《说文解字·食部》汉代人们的饭除了热着时候吃,还可以放在水中泡着吃,这种吃法被称为飧(sūn):飧,散也。投于水中解散也。——《释名·释饮食》除了上述的食饭,汉代人还会将熟饭以作他用,比如将煮熟之后的饭制作成糒(bèi)、糗(qiǔ)、糇(hóu)等,这三其实个说的都是干粮。《说文解字》“米部”中说到“糒,干也”,就是干饭,不过和现在的干饭是不一样的,在《释名·释饮食》中说到“干饭,饭而暴干之也”,就是将饭放在太阳下面暴晒,去除水分,以便于保存。而关于糗和糇,在《说文解字》和《释名》中都有相关解释:糗,熬米麦也;糇,干食也。——《说文解字》“米部”糗,龋也。饭而磨之,使龋碎也;糇,候也,候人饥者以食之也。——《释名·释饮食》由于干饭类的食品保质期长、携带方便,食用也便捷,它们在汉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外出的时候,干饭类的食品是必不可少的。2、饵和饼:前者是用米粉和水揉制蒸熟的食品,后者是去麸的麦粉用水揉制蒸熟的食品,。这两者都是西汉时期主要的主食品种。这个“饵”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鱼食,而是一种米粉和水揉制蒸熟的食品。这个“饵”先秦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主要是用黍米、稻米制成的。到了秦汉时期,石转磨渐渐普及,也因此出现了用麦粉做成的“饼”。西汉史游写的一本教学童识字的书——《急就篇》中就把“饵”和“饼”列为食物之首,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汉时期“饵”和“饼”成了主要的主食品种。到了东汉的时候“饼”的种类增多,在《释名·释饮食》就提到了胡饼、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这七种。3、粥:栗、麦、稻、豆都可以做粥汉代常见的主食食品。关于粥这个主食,根据其浓稀和所放材料,又有糜、粥、羹之分。羹,汪也,汁汪郎也......糜,煮米使糜烂也;粥,濯于糜粥粥然也。——《释名·释饮食》最为浓稠的就叫做粥。而羹,一般是用粮食,放些肉或者蔬菜,再加一些调味料煮制的,估计就和咱们现在的什么西湖牛肉羹比较像。当然,也有不加任何佐料的纯豆羹,如在《急就篇》上就有说到“甘豆羹”,说是“以小豆为羹,不以醯(xī)酢﹐其味纯甘﹐故曰甘豆羹也”。这豆羹和麦饭多是汉代北方下层居民的主食食品。除了上述的“粥”,在《释名·释饮食》中还说到了一种粥类食品——寒粥:寒粥,末稻米投寒水中,育育然也。4、点心: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的粔籹(jù nǚ)在《楚辞·招䰟(hún)》就说到“粔籹蜜饵,有粻(zhāng)餭些”,而在《齐民要术》中说到粔籹是用蜜和秫米粉捏成环状,之后用猪油煎熟的食物。还有一种往糯米饭里面加鸡蛋的点心,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有记载。而其他点心暂时没有什么记载,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汉代的时候,关于点心类的食品还是比较简单的,而像一些底层人民常用的主食种类还是比较多的。二、汉代人调味料的制作:基本调味原料都有,汉代人主要作酱、豉、酢、饴等。在汉代的时候,盐是必不可少的,那时的人们经常食用的辛辣味调味品有葱姜蒜、花椒、芜荑等;香味调味料择优茱萸之类的,《急就篇》还说到“芸蒜荠芥茱萸香”之类的东西;酸味的调味料则有梅;甜味调味料主要是蜂蜜,在《太平御览》卷八五七中就提到了“”称为蜜饭。《太平御览》卷八五七引曹丕《与朝臣诏》shui:“蜀人作食,喜着饴蜜”,南方多用甘蔗作甜味的调味原料。汉代的人们是很看重食物味道的。当然,其实不管哪个时期的人们对于食物味道都挺看重的,即使是在远古茹毛饮血的时代,都会想办法整点盐,人们对食物味道的追求欲望可见一斑。而在汉代的时候,主要调味料的制作有酱、豉、酢、饴、石蜜等。1、酱:用豆合面加盐。作酱是汉代日常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急就篇》颜师古注:“酱,以豆合面而为之也.....酱之为言将也,食之有酱如军之须将,取其率领进导之也。”汉代的酱就是用豆合面加盐制作的,颜师古形容酱在汉代饮食中的地位就像是领军的将领,这个形容可以说是十分贴切了。即使在现代,人们饮食之中,对于酱的需求也是不弱的。以碎豆做的酱称作“末都”,《四民月令》正月条:“可作诸酱:上旬炒豆,中旬煮之。以碎豆作末都,至六、七月之交,分以藏瓜。”《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崔寔(shí)创作的专书,叙述了一年例行农事活动,既然是例行,再加上上文,制作“酱”这一行为可以说是汉代家庭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2:豉:大豆调以佐料制成。汉代对于豉的需求较大,有人因为经营此道而致富。《急就篇》颜师古注:“豉者,幽豆而为之也”,在《释名·释饮食》中也有记载:豉,嗜也。五味调和,须之而成,乃可甘嗜也。故齐人谓豉声如嗜也。在汉代的时候豉食用普遍,因此还出现了专门生产豉的人,量还不小,到了西汉后期的时候,甚至还有人通过经营豉成了“高訾(zī)富人”。2、酢:一种酸味调味料,粮食发酵而来。在上面我曾提到醯(xī)这个字,它和酢(cù)一样,都是一种酸味调味料,是由粮食发酵而成的。正因为这两个都是一种酸味调料,在《急就篇》颜师古注中就说到“醯、酢,亦一物二名也”。3、饴:用发了芽的大麦煎制,汉代糖类调味料的一种汉代的时候主要的糖类就不外乎标题所说的两种:饴、饧,这两者在《释名·释饮食》中的解释是:饧,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饴,小弱于饧,形怡怡也。饧是熬成膏状的糖膏。而饴,单独看大家可能不太熟,但是放在“含饴弄孙”中,大家就知道这是什么字了,饴就相当于现在的麦芽糖。总结汉代时期,虽然有分裂,但也有大一统时期,幅员辽阔,食物种类当面会因为当时地区相对隔离的情况而产生一些地区差异,但是大体上都是以谷物食物为主食,不过那是点心类食品较少。而关于调味料,在汉代的时候一些基本的咸、甜、辛辣、香等原料已经出现,所以汉代人一些调味料也已具备,比如酱、酢(cù)、蜜之类的。有的时候觉得吃货的力量不可小觑,原以为古代人吃食单调,但没想到其实关于对食物味道的追求古今也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中国风俗通史》《论衡》《说文解字》《释名》《急就篇》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莉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