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元朝货币改革的意义(元朝纸币制度崩溃的原因)

导语:元朝第一次货币改革的失败 滥发纸币 物价飞涨

上一篇说到,脱脱被元顺帝从甘肃召回,于至正九年(1349)第二次登上相位。脱脱第二次为相,第一件事就是推动钞法改革。

钞法改革可以说是伴随着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前两次均以失败告终。

元世祖忽必烈

元代从蒙古国时期开始,就推行纸钞,至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1260),开始印行全国通行的统一纸币,人称“中统钞”。中统钞以银为本位,面值则按照传统钱数贯、文为单位,分为10文、20文、30文、50文、100文、200文、300文、500文、1贯、2贯共计10等。法定银钞比价为中统钞2贯可以换白银1两。

由于当时已经习惯用银作为交易时的计量单位,所以习惯上会将10文钞称为1分,100文为1钱,1贯为1两,50贯为1定。以当时的经济水平和中央政府的经济思想来说,纸币是一种非常超前的货币模式,虽然金代和南宋都有类似纸币的货币出现,可是像元朝这样依靠国家力量大规模推广,并且禁止民间私自金银买卖的还是头一遭。

中统宝钞

但是很快纸币就因为印量增加开始贬值,主要原因是对南宋用兵,军费增长不得已而为之。随着南宋灭亡,纸钞行用区扩大,相关部门没有提前预估市场上实际需要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导致滥发纸钞现象越发严重。到至元十八年(1281),有官员上书说,现在的1贯中统钞只相当于当年100文的购买力,在20年之中,物价整整翻了十番。市场上交易买卖时签订的契约,已经不能再写纸钞价格,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物价又会上涨。

至元宝钞

到了至元二十三年(1286),江南儒士叶李被征召至大都当官。叶李对中统钞提出钞法改革,建议朝廷颁发新钞,新钞与中统钞之间的比价应为1:5,并画出新钞版样。经过一年时间的讨论,在至元二十四(1287)年,忽必烈通过了发行至元新钞的建议。新钞面值增加5文一等共计11等,与中统钞一同进入流通市场,民间可以持中统钞到钞库去兑换至元钞,国家停止印发中统钞。银价也相应调整为至元钞2贯兑换白银1两,比中统元年(1260)官定比价提高了5倍。

叶李的想法本来很有道理。只要推行新钞,通过控制新钞流通量,就有可能将不断上涨的物价控制住。但可惜的是,他仍然对当时元朝滥发中统钞的形势估计不足。

首先,滥发纸钞的核心问题是中央财政的入不敷出。由于市场物价不稳定,国家支出的预算也无从做起,最后只能缺钱就印钞,通过这种手段饮鸩止渴。想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从一方面提升国力经济力,一方面增加货币在市场上的流通频率,也就是增加民间的消费量,但这两点对于当时的自然经济和地区性小市场来说,都很难做到。

其次,由于中统钞在市面发行流通已经30年了,滥发情况又很严重,到底有多少钞票在民间流通,这个数量根本没人说得准。所以必须发行足够的至元钞用以回收市场上的中统钞,这实际上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结果市场上仍旧是至元钞与中统钞混用,至元钞并不能够在流通领域取代中统钞的存在。而且在新钞刚刚印行的一段时间,物价确实稳定了一段时间,但代价就是国家背上了严重的财政负担。

到了至元二十九年(1292),当时丞相完泽的奏议称,国家当年的赤字已经达到了660238定之多。世祖过世之后,成宗在对外作战上有所收敛,但是给诸王、公主的岁赐,宫廷兴建和做法事等等仍然花费不少,最后仍然只能乞灵于增加印钞量。至成宗大德末年,钞银兑换的比价是中统钞20贯换银1两,比中统年间比价提高了10倍,就是与至元二十四年(1287)的比价相比也翻了一番。所以到了大德八年(1304),元朝干脆取消了禁止民间金银买卖的规定,至此叶李等人的至元新钞改革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

下一篇谈元朝的第二次钞法改革。

本文内容由小冰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