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统文化有哪些(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
导语:中国古代传统文化里的“文化”
现代汉语中的“文化”一词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固有的传统词汇,但是他所表达的意思却主要是近代以来外来西方语言(英语)culture翻译语汇。在现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用于表示我们现代汉语中“文化”这一概念的都是Culture(由拉丁文Cultura所演化而来,德语与此同义的为kulture),Culture最早于1509年出现在法语中,最初表示改良土壤、栽培植物、种植树木等含义,今天他们除了包含“文化”的意思之外,至今仍有“栽培”、“耕作”等义。并由此引申出教育、修养、人类能力的发展、礼貌、知识、情操、风尚等意义。
那么在我们的传统语言里有没有“文化”一词呢?我们知道现代汉语多以复合字构成语意,但是在中国古代的语言系统中,则基本上是以单字来表意的。现在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文”与“化”这两个字复合而构成词义的,今天如果拆开使用就失去了文化的整体涵义,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如果“文化”一起出现也必然是两个意思的联合,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词组。就“文”字而言,最早可见于商代甲骨文,指像身体上有花纹袒露上身之人,后引申为各色交错的纹理,并进而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等。“化”字出现稍晚,未见于甲骨文之中,大约在周朝时期,表示有改易、变幻、生成诸义,初指事物形态和性质的改变,后被引申用于教行、迁善等社会意义。
传统经典《说苑》
但是在先秦的文献中一直没发现“文化”这一组合单独出现。最早在西汉时期,刘向作《说苑》,始将“文”、“化”二字正式联为一词,该书《指武》篇日:“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但是我们发现此时的文化虽然联合使用,但表达的却是两层意思,即是一个“词组”。事实上类似这样的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在春秋战国以后就已经出现了。
周易
《周易·贲卦·象传》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指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人文”,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为政治理天下,须通过观察天文,来把握周围环境变化发展的节律和方向;同时还需观察人文,因势利导,随宜教化,以求得理想治局的实现。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下”紧相关联,与西汉时期刘向在《说苑·指武篇》里表达的“文化”的意思非常接近,基本上是指“因文教化”或“以文教化”的这样一个类似于今天的偏正词组——“文”是“化”的方式。
后来的晋人束皙在《补亡诗·由仪》中日:“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意思是“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远也”。” [1] 十分明显,在汉语系统中,“文化。一词的本意是与“武功”、“武力”相对而言,指以文德教化天下,这里面既有政治主张,又有伦理意义。
[1] ①《文选》卷19束皙《补亡诗》,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2页.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舻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