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科技

二次宣判打一法律名词(两次判决都输后还可以上诉吗)

导语:两次判斩立决两次死里逃生,如此幸运者,有清一代仅谢济世一人

清代的死刑分为斩、绞两类,具体又分立决、监候。按《大清律》,凡被定为斩立决、绞立决之罪犯,无需秋后行刑,即刻押赴刑场正法;而斩监候、绞监候之罪犯,则要通过朝审于秋后问斩。

通常情况下,立决之罪犯很少会死里逃生改判他刑,而监候之罪犯则有很大的机率会从轻改为发遣、流放。然而雍正朝有一个官员,两次被判斩立决,最后居然活了下来,这在清代绝无仅有。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谢济世。

雍正是清代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继位后锐意革新,整顿吏治,一改康熙晚年之颓局。同时,雍正又是一个性格十分鲜明的皇帝,对于宠信的大臣他什么肉麻的话都能说出口,而让他厌恶的官员,则丝毫不留情面,谢济世就是一个雍正极不喜欢的人。

谢济世其人

谢济世,广西全州人,生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谢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较为著名的学者,且颇有家资。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自然要走科举入仕之路。

文献记载,谢济世自小就很聪明,当地至今都流传他有“眼观十行,过目不忘”之奇闻。他8岁的时候到舅舅家去玩,舅舅给了他一本厚厚的书,回家时舅舅给他雇了一顶轿子,仅仅十来里的路程,谢济世就把书给读完了,并让轿夫把书还给了舅舅。

谢济世的舅舅不相信他这么快就把书读完了,第二天就特地赶到谢济世家中,当面进行考证,问他书中第几页第几行都写了什么?结果谢济世的回答一字不错。舅舅听后哈哈大笑道:“有甥如此,吾复何求”。此后舅舅经常到谢济世家中督促他学习,谢济世一生的成就,应该说与他的舅舅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

康熙四十七年,19岁的谢济世考中举人,四年后中进士并通过朝考成为庶吉士。谢济世23岁中进士、点翰林,可谓是少年得志。

康熙五十四年,翰林院散馆,谢济世被授予翰林院检讨,此后数年都在翰林院任职。到了雍正四年时,改任都察院监察御史。从这一天开始,谢济世就与雍正皇帝当面锣对面鼓干上了。

两次获罪身陷囹圄

谢济世是科班出身,深受儒家经典之熏陶,与生俱来就有一股子读书人的硬气。他上任监察御史还不到十天,就给雍正上了一道奏疏,弹劾时任河南巡抚田文镜。

奏疏中,谢济世说田文镜任河南巡抚时营私负国,贪虐不法,蔑视读书人,总计有十大罪状。此时的田文镜正当红,是雍正手里的香饽饽。所以对于谢济世的弹劾,雍正帝根本不予理睬,说田文镜是一个好官,“文镜秉公持正,实心治事,为督抚中所罕见者。”

皇上一心袒护田文镜,按说谢济世应该就坡下驴,这样雍正也不会为难他。可谢济世非要不依不饶,死死揪住田文镜,他再次上奏弹劾。雍正很震怒,说谢济世是有意诬告,将他革职交刑部审问。

刑部问谢济世弹劾田文镜是受了何人的指使?因为此前李绂也曾弹劾过田文镜,且参劾的内容几乎一致,所以雍正就怀疑他与李绂结党。

面对刑部的质问,谢济世回答说:“读孔孟书,当忠谏。见奸弗击,非忠也。”雍正最烦大臣官员以孔孟为挡箭牌以邀直名,最后下旨拟了个斩立决。

事情到了这个份上,朝臣都以为谢济世这次是在劫难逃了,因为自大清开国以来,还没有见过哪个人被定为斩立决之后,还有活命的机会。可正当谢济世黄泉路近之时,雍正却作了从宽处理,将其改为发配阿尔泰。

谢济世逃过一劫,完全是雍正开恩宽容,按说到了阿尔泰以后,就要吸取教训,好好改造争取早日赦免。

殊不知,谢济世对雍正的恩典满不在乎,到了配所以后,一直没有闲着。三年多的时间,谢济世著书立说,给《大学》作了一个全面的注释。

雍正七年,阿尔泰的最高长官锡保向雍正上奏,说谢济世这几年来还不老实,所注释的《大学》违背程、朱两位理学大师的原意,有毁谤圣人之嫌,建议皇上严惩。

封建专制社会,读书人最怕的就是担上毁谤圣贤的罪名,一旦坐实轻则杀头,重则家属连坐。

雍正接到锡保的奏折后,认为谢济世这是对自己不满,借注释《大学》以泄私怨,他下旨让内阁、九卿商议,从重定罪。最后又议了一个斩立决。

与谢济世同拟斩立决的还有时任工部主事的陆生楠,他也是因为文字获罪。这两人被同时押赴刑场,午时三刻开刀问斩时,陆生楠人头落地。正要轮到谢济世时,忽然传来圣旨:“谢济世从宽免死发军前效力!”

谢济世两次被判斩立决,但两次都被雍正赦免,这倒不是说雍正帝宽容,也不是谢济世罪不至死,而是大清有不杀言官的祖制。而谢济世之后身陷文字狱的人,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乾隆继位后,谢济世被召回京师,授予江南道御史,后来又外放湖南为道员。不过谢济世其人,为官为政确属一般,加上他性格孤僻难与同僚相处,至乾隆九年致仕回籍,二十年病逝。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奈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