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道教修身佛教修心儒家修什么(佛家修心道家修什么儒家修什么)

导语:儒释道教我们:修心的根本,在于修持自己的“本心”|经营者心学

【专题简介】每个人都要经营自己的人生,都是经营者。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心灵问题,都要修心,都要学点心学。儒释道是心学,稻盛、圣吉等智者有关修心的学说也是心学。本号为你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平台。

国学研究者程东在《阳明心学的特殊地位》一文中指出,从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其特点是以道为主,以术为辅。道的核心要义是心,《尚书》记载尧舜禹三代禅让帝位时,有“十六字心传”,王阳明说,“圣人之学,心学也”。 道以儒释道三家为主体,世称“三教”。“三教”都讲心,佛讲心之根本,讲自性之悟,自性之用;道讲心之自然,讲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儒讲心之世用,讲致知格物,修齐治平。“三教”都立心为学,都是名副其实的心学。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可能出现心灵问题。学习“心学”,是为了“修心”,为了使心灵变得更加美好,使人生变得更加美好。稻盛和夫在《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嘱托》一书中提出,人生中的成功或者失败,归根结底,取决于“能不能提高自己的心性,让它变得更纯粹,更美好”, “只要怀抱纯粹而美好的心灵去面对现实中的问题, 就没有任何过不去的坎” 。

“修心”要抓住根本。修心的“根本”,在于修持人的“本心”,修持一颗“虚静之心”。对于这一点,儒释道都有相关的论述。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后,将打胜仗的经验总结为八个字:“一心不动,随机而动” 。一心不动,指的是人的“本心”,是虚静之心。有了“一心不动”这个根本,才有“随机而动”,才有平定宁王的胜利。

王阳明的“四句教”,原是彻上彻下的功夫,第一步就是修“静坐之功”,体悟人的“本心”(心之体)。他认为,认识人有本心和习心,才能认识心之用有善有恶(意之动);能认识心之用有善有恶,才懂得用良知作为准则对所生之念加以判断(致知);能对所生之念加以判断,知善知恶,才能格正不善的念头和行为(格物)。可见,体悟人的“本心”(心之体),是修心的根本。

慧能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定慧品第四)。意思是说,能意识到诸法相(外物在心中的立相)是因境而生,并能与诸法相自作分别,不染万境,是因为有作为“第一义”的不动之心常在。这不动之心,即是本心,即是虚静之心。

慧能提出的修“无念行”(般若品第二),第一步是“但净本心”。能但净本心,才能无所沾染;能无所沾染,才能去来自由;能去来自由,才能自在解脱。可见,修持人的“本心”,修持一颗“虚静之心”,是修心的根本。

老子说, “致虚极,守静笃”。老子认为,心灵虚空到极点,内心静谧到极点,用这种心态面对世间万物的变化,才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和接受“道”。老子所讲的“致虚极,守静笃”,即是修持人的“本心”,修持一颗“虚静之心”。

庄子所说的“虚而待物”,第一步是斋戒清心,即“心斋”。能斋戒清心,才能“虚而待物”。听息时,以气听息,以虚静之心听息是“虚而待物”,颜回去见卫君时,以虚静之心去见卫君,摒除杂念,对方接受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方不接受就不说是“虚而待物”;能虚而待物,才能“没身不殆”(终生不受危险的侵害)。可见,斋戒清心,修持人的“本心”,修持一颗“虚静之心”,是修心的根本。

总而言之,儒释道是心学,修心的“根本”,在于修持人的“本心”,修持一颗“虚静之心”。有一心不动,才有随机而动,才有平定宁王的胜利;有作为“第一义”的不动之心常在,才能与诸法相自作分别,不染万境;有心灵虚空到极点,内心静谧到极点,才可以更容易地了解和接受“道”。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曲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