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道教持戒的意义是什么呢(道家持戒)

导语:道教持戒的意义是什么?

  提到戒律,人们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往往是释教所规定的独身、素食等戒条内容。

  道教提倡逍遥,倡导人们不拘系于心志和形体的束缚,因此世人多认为道教并没有与他教相类似的持戒要求。

  其实,早在东汉末年的早期天师道时期,道教就已经明确树立了自身的戒律体系。

  《老子想尔注》是天师道奉行的经典,其中提到了“想尔九戒”,曰:“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行。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行。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此下最三行。”

  《云笈七签》卷三十八称:“九行备者,神仙;六行备者,寿;三行备者,增年”。

  从此九戒来看,道教早期并没有针对道人的日常生活提出规诫要求,更侧重的是戒条对修道者的思想品德和人生信条的导向意义。

  九戒内容终不离老子的无为、守雌的思想,因此可以看做是对《道德经》主旨的浅显化。

  提出这九项戒条,意在使人明白修行的根本是什么。这也就引出了道教对戒律与众不同的理解。

  从最初的层面来看,道教设定戒律是为了规范道教徒的言行举止,这对世界各个宗教都是一致的。

  如道教中有三皈五戒之说,其中杀盗淫妄酒五戒便是非常直白易懂的戒持内容,凡是教徒必须要求做到这五点。

  这也是区别道人与普通百姓的特征之一。

  龙门中兴之祖王常月(资料图)

  道教从最初以戒心为主要内容的“想尔九戒”,逐渐发展到规定教徒具体言行的三戒、五戒、百八十大戒等等,均是以神授的方式告知下界修行者,若想从有形、有限的人生中超越出来,就必须要遵守诸多常人所不能守的戒条。

  自清朝王常月祖师开设三坛大戒始,道教的戒律已经具体到人们的一切起心动念和日常言行了。此时的戒文,分为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戒。

  内容分叙如下:初真有十戒,所授对象为皈依太上三宝的一切信徒。”

  因此时信徒对道教义理了解不多,且信徒的文化层次不等,初真戒更侧重于帮助信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这既是入道的门户,也是修道的起点。

  奉行初真戒的目的也很简单,便是树立道心、弘道立德,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道人。

  既然奉戒,便要以戒为师,日常需做到十恶不生、无思无为,一念修道,早证道果。

  既受初真十戒后,在言行举止等方面并无犯戒之处,且能发勇猛精进之志的道人,方许再受太上老君所命中极大戒。

  中极戒有戒文300条,其规诫的内容非常详细,从言行举止到传授戒篆,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一切大事小情都包含在内,可谓道教中最为详细的戒律之一。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细微的戒律,在于要使修道人息绝对一切事物的起心动念,最终做到清静为本、内外真一,实现无无的超越境界。

  全真戒学(资料图)

  受持此戒之后,尚有天仙大戒。柳守元在《三坛圆满天仙大戒略说》中提到:“有无上妙门飞升宝筏,曰天仙大戒。往古圣真,莫不由此以登碧汉。”

  言受持天仙戒之后,方可以由人道升格为仙道,至此一世修行才算最终得了圆满果报。

  《元始天尊说天仙无极大戒》中称“人每由情欲相交,登真无路,始终迷昧,不能解脱。

  有志之士须破此尘网,皈诚学道,断诸邪障,清静六根,当由初真、中极戒律,谨慎修行。至天仙大戒,心地光明,德充道极。”

  此处亦指出,“三坛大戒”之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戒之间是有一定次序的。

  一介凡夫俗子若能够戒行精严,可逐渐上升为人世间的圣人,若是再能够精进一层,可由圣明之人上升为仙人。

  从这三个不同的等级看道教受戒的内容,貌似其只是宗教神学的历炼程序,但若对戒文内容考究一番,会发现道教所推行的条条戒律强调的都是对形体和心性的炼养。

  道人们修行的最终目标之一是得道成仙,但因为受持戒律之难,神仙不是人人都可以修得的。

  《老子想尔注》敦煌残卷(资料图)

  道教以大道为教化,要使信道者明白人之生存的人道以及自然之存在的天地大道是什么。

  信道者不仅是信仰了某一位神仙、某一种宗教,更是信奉了大道教化下的为人处事的信条。

  这些信条以约束人们的言行为表现形式,使教徒由此而可以戒止自身无休止的欲望,并以严于律己的方式为整个社会群体做出表率,最终实现自度度人的宗教理想。

  这才是道教设定如此多戒律的根本缘由。

  守戒律,戒的是自我身心的迷障,也是能从种种行持中明悟恍惚之道的根本。参透了这一层玄妙,才能够以更加明晰的态度去看待为人、为仙之事。

  否则,若把持戒等同于修仙,便会陷入“修仙本大欲”的执着中,最终又颠倒了祖师立下戒言的根本与初心。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里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