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运动

太极图的演变过程(太极图的变化与种类)

导语:揭秘:“太极图”是怎样演变而来的?

据清人毛奇龄的考证,关于《太极图》的来源有两种传说。一说出自陈抟(871—989),陈抟是五代时期的道士,​他把太极图传给种放(955-1015),种放传给穆修(979~1032),穆修传给了周敦颐,周敦颐写了一篇《太极图说》,用来注解这幅图。一说出自僧人寿涯,有人说陈抟的师父是麻衣道者,而麻衣道者正是寿涯,因此关于《太极图》就有了出自佛老二教的说法。

水火匡廓图

《太极图》出自佛教的说法,尚难考据,但从《参同契》一书来看,《太极图》与道教的关系实为暧昧。东汉道人魏伯阳写作《参同契》,后人根据此书中“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的说法,绘制了《水火匡廓图》。

水火匡廓图

魏伯阳认为天地设位,日月运行,就好像沿着某种匡廓在循环运转。《参同契》描述了这个匡廓,它以天地乾坤为上下,水火坎离就像沿着车轴一样在其中升降。因此画出来就变成有一条中轴线在其中的圆图,其中黑色象征阴,白色象征阳。左边为黑白黑、阴阳阴,即为离卦☲;右边为白黑白、阳阴阳,即为坎卦☵。

我们发现,如果把《水火匡廓图》左右翻转过来,就变成了《太极图》中的正数第二图,可见《太极图》吸收了道教本来的《水火匡廓图》。《太极图》的含义我们后面再讲,这里先介绍《水火匡廓图》在道教中原义,对比后来的《太极图说》,我们会发现周敦颐对它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彻底变换了它的面貌。

《参同契》本是炼丹之书,它用乾坤来象征鼎炉,用坎离象征来铅汞。铅和汞本是不相容之物,但炼丹需要结合铅与汞。因此表现在图中就是左右分开的两物,煅烧时,坎离沿着中轴运转,使阴阳间错,化成丹药。在这幅图中,并不曾涉及“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的道理。

三五至精图

除了《水火匡廓图》外,《参同契》中还有一副《三五至精图》。

三五至精图

《参同契》说:“三五与一,天地至精。”五行本是一个统一体,但《参同契》将它分为三分部,即三个“五”。《三五至精图》的右边,为是水和金,《尚书大传·五行传》说:“天一生水”、“地四生金”,一水加四金正是一个“五”;左边为火和木,《尚书大传·五行传》又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因此二火加三木也是一个“五”;图的中间是土,根据“天五生土”的说法,土自成一个“五”。这三个“五”合起来就是“三五”,“三五”彼此连接,合成最下面的一,即 〇,这就是《三五至精图》的构造。我们不难发现,这幅《三五至精图》与《太极图》的正数第三图很相似,五行的分布位置相同,只是线的连接不一样,因此意义也出现了区别。但可以看出《参同契》对《太极图》的影响。

太极先天合一图

在陈抟的《太极图》之前,唐朝时就已经有人采用了《参同契》里的《水火匡廓图》和《三五至精图》来绘制新图了。在《道藏》的《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品》中有一幅《太极先天合一图》,其图如下:

在这幅图中,​《水火匡廓图》已经左右翻转,但《三五至精图》基本还保持着原貌。它与朱熹传的《太极图》不同,不仅多出了“阳动”一图,而且五行下面的圆圈画成了大圆,而不是小圆。

所谓《太极先天合一图》实际含有《先天图》和《太极图》两部分,“阴静”、翻转《水火匡廓图》到“阳动”上面这三幅图构成《先天图》。阴在上为北,阳在下为南,中间坎离分左右,是乾坤坎离包着《水火匡廓图》中间的那个小圆圈,这个小圆圈就是“一元”。“一元”经过下面的五行锻炼,得到三五之精,生成一个大圆,这个大圆与小圆都是“一元”,即太极。有了太极,才有男女,乃至生生不息,化生万物,故太极的下面又有两个圆圈。

​从《参同契》到陈抟的《太极图》之间隔着一个《太极先天合一图》,而从陈抟的《太极图》到朱熹所传的《周子太极濂溪新图》之间,还有一个朱震传的《太极原图》。朱震的《太极原图》与《太极先天合一图》几乎一致,只是“阳动”和“太极”又变回了小圈。

周子太极新图

朱熹在南宋乾道年间传的《周子太极新图》见下:

周子太极新图

​从《太极图》的演变过程来看,我们发现最终朱熹版的《太极图》改变了原图的面貌。他把正数第一幅的“阴静”改为“无极而太极”,把第二图的《水火匡廓图》变成“阴静”和“阳动”,取消掉原来第三图“阳动”,代之以连接线。变更了第四图中的五行连接的线路。

朱熹所做的这种改变是有根据的,他虽然篡改了《太极图》的原貌,却恢复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思想。朱熹完全是根据《太极图说》来重新描绘《太极图》的,因此要说篡改《太极图》的第一人,不应该是朱熹,而是周敦颐。

周敦颐之所以是道学的鼻祖,就在于他援道入儒,用儒家思想来解读《太极图》——或者说借助《太极图》来阐述儒家思想。其中,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太极图》其实是从下往上看的,而周敦颐却是从上往下解读。因此,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周敦颐是如何援道入儒,如何借助《太极图》来说明道统思想的——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纳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