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荀子诗学观点的沿革及特点是什么(百家争鸣荀子主张)

导语: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荀子诗学观点的沿革及特点

前言:春秋战国是一个文化艺术观念层出不穷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先后活跃于社会当中,并对社会的变迁产生反作用。我们知道,一种思想或语境的产生,背后都有其深刻的社会变迁的因素。当社会不断演变,人们的思维也会跟着变化,那么会加速新思想的产生。反过来,当新的思想影响力持续扩大,会推动社会加速演变。这就是思想或语境同社会变化的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先后产生。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之后出现了孟子,而后在战国后期,则是荀子。到了战国后期,社会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天下一统人心所向,因此社会语境变化很大,荀子的思想,特别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份,即诗学观点较之前人儒家或孟子,均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背后就是社会演化的结果。那么,这些差异性体现在哪里呢?

荀子

一、荀子学说的沿革

1、早期儒学兴起

在春秋早期,儒学观点兴起,在社会语境中具备话语权,形成了以儒学思想为主的社会意识形态。此时,社会上并未出现过分强大的,因此孔子能得以较为轻松地构建军自己的学说观点。当时的社会存在着的现实,于是他得以在前人遗留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以这些遗产为材料,并凭借着他自身十分丰富的知识及文化资源,最终得以进行立法活动,并以的姿态构建起新的儒学意识形态,并掌控了话语权。

春秋早期,

2、孟家学说的困难

孟子晚于孔子。到了孟子时期,旧有体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复存在,早先的意识形态也不再具备普遍的影响力。此时士人阶层,包括儒家在内,思想家们都在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构想,于是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的大格局。

到了那个时期,各个学派学说的理论都已成熟,有些学说甚至还得到了诸侯国的采纳,比如秦国之商鞅变法、楚国之吴起之术、齐国的孙膑之学等,且都取得很大的成效。在这种情形下,孟子想要掌握话语权,就需要同各学派进行争辩,因此显得更加困难。

孟子学说

3、荀子发展了儒家学说

荀子又晚于孟子数十年时间,那时已经进入了战国晚期了。经过了百家争鸣,到了荀子时代,百家之学又开始互相渗透、交融合流,进行了新的整合。此时,人心趋于一统,天下统一的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此时的荀子,深刻反思儒学的意涵,在坚持儒学基础内容的基础上,孟子吸纳了其他多门学说中有益的因素,最终把儒学构建成为具备超越乌托邦精神又有现实性质的意识形态,这也构成了荀子学说的主要内容。

从上面的沿革我们看到,荀子学说是在儒家里具有深刻影响力的思孟学派基础之上,所构建起来的学说。由此可见,荀学本质上是儒学的发展,同时以孟学为基础,但同儒学及孟学又具备明显的独特性。

其中,荀子诗学是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其所具备的独特性表现得尤其突出。

荀子产生于战国晚期

二、是战国时期的普遍现象,荀子诗学有新阐释

1、战国时期以诗言志是诗歌普遍的表达形式

用诗言志在战国时期普遍被诗歌采用。比如《左传》里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时期,当时就有的记录:昭公十六年时,;另外,在《国语·楚语上》里也有记载;又比如《孟子·万章上》在讲述写诗方法时也写道;此外,《庄子·天下篇》也记录着的说法。

这类的记录带有普遍性,在许多的文献中均可找到相关内容。由此可见,用来言,是战国时期的共识。以不难理解,其中的关键在于字。从相关文献及上面的引用,这里的并非一个十分确定性的概念,泛指的应该是人的情感和意愿,因此,志是是创作诗赋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到了孟子时,只是指诗人写作诗歌的本意。

《左传》

2、荀子的新阐释

荀子对的理解同儒学或孟学的理解不同,他有新的阐释。对此,荀子说:

在的观点上,荀子与孟子很大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的作用看法不同。因此,对的理解自然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这一点上,荀子的理解与孟子相反,他认为人世的价值都由人们自己确定而得,而这一点就是,同天地自然没有关联性。人并非其他自然物质,根本原因在于人有能力制定礼仪规范并让人们去遵守。而圣人能异于常人,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他是这些礼仪规范的制定者。

由此,荀子自称他写的诗是,这体现出他内心深处把他自己当成了圣人,但又不好意识公开在另人面前称自己是圣人,因此内心充满了矛盾,这样才有的说法。由此可见,荀子通过其诗学观点,从侧面表露出,他心中想要像其他圣人那样为天下立法的意图,但他又没有孔子那样的影响力,因此内心纠结异常,只能通过诗论来表述心情了。

荀子的新阐释

三、荀子诗论同、的关联性,具备独特性

1、荀子认为诗与、有密切相关性

荀子认为,只要是人生来就有的东西,就是;而通过人们后天才创造出来或学习得到的东西,就是。依照这一划分,诗歌是后天学习得到的,当然应划入的范围内。不过,对此荀子却看得更深入。他认为,诗歌同人的及二者都有紧密相关的联系。对此,他在《乐论》中写道:

这一段话表面上看,讲的是论乐,但却完全适用在诗论上。其中的原因在于荀子认为,《诗》是用以承载圣人的乐的。对此,他写道。因此,虽然是说乐,但同说诗的道理一样。

荀子认为,《诗》既是人们的的自然表现,同时也是圣人的的必然产物,是这两个方面的结合体。从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荀子的乐论或诗论,其所要描述的最终目的,在于描述社会功用性,不论是诗歌或者音乐,这些无非都只不过是圣人给社会立法的手段罢了。

由此,荀子的诗论是有独特性的,主要在于他认为诗同与存在的这些紧密的联系上。

《乐论》

2、荀子对诗乐功能,是儒学乌托邦精神更深刻体现,带有强烈的特异性

荀子诗学同样是在儒家诗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样具有社会乌托邦的一面。在这一点上,荀子与孔孟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他们都欣赏既有明确等级差异,同时也充满温情而各睦的社会。这显然是具备了乌托邦的共性。

荀子与孔孟乌托邦相比,又带有强烈的特异性,主要表现在,他认为人们人们应本着不是被迫的接受而是诚心接受社会的差异性,对社会的差异性,人们不仅应认为这是合理的,而且在道理上也要承认这的合理性。因此荀子把这种具有严格的礼制法度的诗乐教化教化活动,当成他要追求的合理社会来看待,并为此立法。

荀子的上述诗乐观点,显然来源于现实,他让人们接受社会上人与人是不平等的现状,并以此基础建立一个新社会立法形态,以达到苦乐融融的乌托邦景象,这是儒学诗学里所没有的,带有强烈的特异性。

对此一观点,我认为,要求人人接受人与人是不平等的现状,并要在这个现状的基础上组成和睦的社会,这本身就是乌托邦,也就注定了其最终不能实现的结局了。

荀子诗学的乌托邦精神:不平等下的和睦社会

结语:综合诗学的发展历程,先秦时期儒家诗学观念,到了孔子时期融合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功能两个方面的内容。到了孟子时期,则演变成旨在同古人沟通的诗歌形式。而到了荀子时期,则诗学被完整地并入到政治话语体系当中。

荀子认为,圣人(包括具有高尚品质的君王)具有绝对权威对社会进行立法,其所有的话语建构(也就是所谓的),从本质上讲都是政治行为。因此诗乐身为这种话语构建的重要组成部份,其最张的目的也就是为政治的构建服务。由此,孔子诗学观开启了后世人们用诗歌来陶冶个人情操,并以此表达臣下对君主的不满的先河; 孟子则开创; 而荀子则在理论上突出了诗歌成为社会政治教化手段的功用。

综合上述情况,我认为荀子的诗学观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开始就立即形成的,而是经历了必要的沿革,跟随着社会变迁才产生的。它立足于儒家诗学观点,发展于孟子观点中,但与此二者相比,又有了突破,并且具有鲜明的独特性。由此,荀子的诗学观虽然具备乌托邦的一面,但对于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资料:

《太平寰宇记》

白奚著《稷下学研究》

《荀子》

《王制》

《孟子·尽心上》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曲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