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满族荷包的制作方法(满族荷包简笔画)

导语:满族习俗——荷包

满族人无论男女老幼,讲究佩饰,其中一个主要的佩饰就是荷包。

荷包一般有元宝、鸡心、葫芦等形状,缎面居多,颜色奇异,绣花有结有带,坠有料饰,小巧玲珑,美观大方。

满族荷包历史悠久。满族的先人女真人常年出没深山老林,同飞禽走兽打交道,因饮食无定,便在腰间挂一个用兽皮做成的囊袋,里面装着食物,上口用细细的皮带子抽紧。随着女真社会的发展,满族的先人走出了山林,开始了农耕生活,皮囊也演变成布囊,演变成用绫、罗、绸、缎等织物缝就的精致而小巧的佩饰,上面绣了花鸟虫鱼,成为后来的荷包。

在满语中,荷包被称为“法都”。

形式变了,内容也有所改变,一些荷包里不再装着充饥的食物,代之的是一些一饱口福的小零食。

原始的荷包是用兽皮制成的,形状较大,装有食物,实际上就是个干粮袋。清兵入关后,在汉族文化的熏染下,荷包逐渐由绫罗绸缎缝制,并绣有图案。规格也逐渐由大变小,功能也由装食物改为装香料、散银钱和旱烟等。装香料的叫“香荷包”,装烟草的叫“烟荷包”

荷包的质量不一,皇族王孙的荷包用黄色,平民百姓则不准用此色。《旧都文物略》中记载的宫样荷包照片中说:“清代荷包巷,所卖之宫样九件,压金刺绣,花样万千,当时施誉全国”。就是平民百姓的荷包,也是平金打子,这平金打子和压金色刺绣,都要用真金线,材料贵重,工艺复杂。

男的荷包佩于腰带的两侧,女的荷包则要佩于大襟嘴或第二个纽扣上,满族男女老少都佩带荷包,但其佩带的方法的位置却是不同。男人的荷包,和解食刀、扇套、火镰等必备的小物品一起挂在腰带的两侧,女子的荷包,一般挂在旗袍上边的第二个纽扣上,年轻的女人或孩子,在挂荷包的同时,佩有香牌、香串、小怀镜等,还常常挂些小怀镜、香串儿、玉牌之类物件。

每年到了端午节,荷包就要更换了,更换后的荷包,里面要装雄黄和艾草,有些人,还要把小梳子、小篦子以及核桃、枣木等雕刻的小“五毒”配成一串挂在腰上,据说,可以避邪。

荷包是满族青年男女定情的信物。女子将自己绣的荷包赠于男子,以示定终身,男子等以扳指等回赠。女子赠给男子的定情荷包,叫“对子荷包”。“对子荷包”是把荷包分成相同的两半,合起来一面为平面,另一面凸起,并绣有花鸟、龙凤等吉祥图案,赠送时男女各一半。也有男方到女方相亲时,由男方的母亲把荷包赠给女方的。赠送时,带去一个荷包盒。盒,一尺多、方形,原来是用桦树做的,后来改用玻璃盒。红棉糊底和四周,盒面上红油漆双喜字,四周漆有万字流云,盒地面糊绸。盒中放一对红绸荷包,用扣珠绣成葫芦万字。荷包内放小金如意柄,两荷包当中系一坠,有翡翠、白玉和红玉等,待迎娶送嫁时再一同送回。

荷包在满族中最大的用处是馈赠的礼品。或春节,或某人某家有了喜事,都有送荷包的习俗,以祝愿吉祥平安。从皇帝赐给大臣,内宫赠送官夫人、宫女,主人赐给奴仆,岁时节日长辈赏绐子孙。也可以转赠,以表示爱心。

另有一些荷包,则装着香料、烟草。

装香料的荷包,又被称为香荷包,是满族青年的定情之物。一对男女相爱了,女方往往要送给男方一个荷包,那个荷包,一定是那个少女满含深情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绣成的。

烟荷包,有的是待嫁的少女做给未来的丈夫,有的是出嫁以后给丈夫做的。有趣的是,每个烟荷包上,都拴着一个烟荷包疙瘩,其形状如同传说中老寿星拐杖上的葫芦,只是比那葫芦要小许多,长只二寸许,一般为木制,上面刻着各各式各样的装饰图案,十分精美。烟荷包疙瘩的作用是防止烟荷包失落。因为当时人们扎的是布的裤腰带,连着烟荷包的葫芦疙瘩由下而上塞到裤腰带里,因为有了那个疙瘩的在上,烟荷包就不会从裤腰带中失落了。

本文内容由小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