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都在洛阳建都(为什么定都洛阳的王朝不强大)
导语:为什么13个王朝建都洛阳,洛阳居天下之中的神圣性和法统性使然
为什么13个王朝都建都洛阳,天下之中对于帝王而言,具有神圣性
“天下之形势,视乎山川;山川之包络,关乎都邑。”古代建都理论在选择洛阳作为都城的依据在这句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地理、区位因素之外,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是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的古城,与“天下之中”理论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
1.夏商周三代在洛阳建立都城的宏大历史背景,反映的是“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的朴素愿景
古人认为,将都城建立在天下的中央,可以形成四方辐辏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便于天子对四方的统治。夏实际上是黄帝部族的后裔,发祥于河南西部嵩山周围地区,炎黄之战后,黄帝部族雄踞天下之中,到了夏禹时期,借助治理洪水的契机,建立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国家政权——夏王朝,其统治中心就在河南洛阳一带,因此我国古代第一个都城便是洛阳。
商王朝灭夏之后,其统治中心区域,前期在和落地区及郑州一带,后来建立了两个都城,分别是偃师商城和郑州商城。在统治后期,都城迁往安阳殷墟,在整体上都是按照“天下之中”理论选择都城。加上“河图洛书”同样是天下之中的重要源头,因此,夏商时期,是洛阳建都“天下之中”理论的萌芽。
牧野之战后,周朝灭商,但关羽如何控制远离国都丰镐且殷商势力颇为强盛的东方地区,是周朝统治者面临的治理难题。经过深思熟虑后,周武王决定在洛阳地区建立新的洛邑作为都城。周公营洛成为洛阳都城史上的重大事件,建成后的洛邑,规模宏大,周公在这里制礼作乐,构建了一个完备制度和文化体系,奠定了周朝八百年基业,并正式形成了洛阳建都的“天下之中”理论。
2.汉唐之际,许多王朝选择在洛阳建都实际上是“天下之中”理论反过来影响建都的选择取向
夏商周形成了洛阳建都的“天下之中”理论,在汉唐之际这种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建都取向。因为在数千年的发展史中,“天下之中”建都理论所表现出来的空间意识和文化观念,已经顽强地深入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河洛地区不仅是区域性的文化特点,而且具有王都文化的风范,历代王都文化都涵盖在河洛文化之中,这在其他地区是不能比拟的。因此在学界的研究中,有人称河洛文化便是中央文化、国家文化和国度文化。
毫无疑问,到周公时期形成的“天下之中”建都理论已经成为了河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深刻地影响着汉唐之际的许多王朝建都选择。西汉刘邦即位之后,最初以洛阳为都城,因为洛阳居于天下之中,文化积累丰富,象征着王道、德政的文化蕴涵。同时洛阳扼守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更为重要的是,刘邦要把建国立业的合理性延续到继承周朝法统的基础上。尽管后来西汉都城迁往长安,但主要是基于军事攻守的角度,洛阳天下之中的地位无可撼动。
到了东汉时期,刘秀在关东地主的支持下奉行儒术治国的理念,定都洛阳,是考虑到继承周制的德政,也体现到了制度层面额度差异。隋炀帝定都洛阳,更是对天下之中理论的认同,唐朝以洛阳为东渡,也是看中了洛阳天下之中的地位。乃至五代十国时期的诸多割据政权,以洛阳为都城,实际上也是考虑到洛阳的文化优势。
3.北宋之前一共13个朝代选择洛阳为都城,实际上是洛阳建都具有神圣性和合理性
形成于西周的“天下之中”建都理论,其反映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引导了诸多王朝选择以洛阳为都城,共同构成了建都洛阳的神圣性和合理性。洛阳居于天下之中,无论任何朝代,选择洛阳乃至迁都洛阳都有其政治目的,主要是为了统一中国,洛阳自古以来为王者之都,建都于此有助于实现帝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的政治抱负。
同时,洛阳为人文荟萃之地,其丰富的文化积累,任何朝代鉴于此处都能够置身于中华文明之中,有助于实现文化地理上的趋归和认同。其三,洛阳地处国家的法统地域,有其神圣性和正统性,在古代“禹迹”、“九州”和“岳域”都是具有法统意义的地理概念。古代追求王朝正统性的朝代,在地理上十分看重都城与“禹迹”、“岳域”的关系。洛阳居天下之中,地处“禹迹”之中心,又地近中岳嵩山,位于五岳所标出的地理大框架——“岳域”的中央,自古被视为神州正朔的中心、华夏文化的根本。
概而言之,为什么建都洛阳原因有三:
其一,夏商周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建都,认为洛阳是天下的中央,先秦三代认为将都城建在天下中央,可以形成四方辐辏的政经文化中心;
其二,汉唐间列朝建都洛阳,同样是“天下之中”所反映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引导众多王朝选址洛阳的主动性和合理性;
其三,北宋之前一共十三个朝代选择洛阳建都,因洛阳丰富的文化积累,具有象征德政、王道的文化意蕴,故而建都洛阳具有神圣性。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碧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