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关帝庙关羽身边那2人是谁(关帝爷手里拿着什么书)

导语:你知道关帝庙里关羽手里捧的是哪一本奇书吗?

我们经常在庙里看见关公的形象,是一手捋着长须、一手捧着古书的经典造型,那你知道他手里拿的是什么书吗?

这本书就是《春秋》。那么《春秋》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值得关公手捧千年呢?

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说: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由此可见,《春秋》是一部讲述“大义”的书。而关羽作为“义的化身”,手里捧上一本彰显大义的《春秋》,就显得再合适不过了。

我们知道,儒家有“四书五经”,《春秋》就是“五经”之一,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据说孔子晚年看到社会风气变坏,于是就写了《春秋》这本史书,来寄托自己的治国理念和道德理想。

《春秋》主要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之间鲁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共计242年。可以说,《春秋》就是一部鲁国的国史。

不过啊,一般的史官著史都力求详尽,可孔子写《春秋》却不这样,他追求“微言大义”的写法,对事情的过程往往是一笔带过,只注重书写结果。这就导致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就算看完了《春秋》也还是一脸懵,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如《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这样专门为《春秋》作注解的史书,称之为“传”。

其中,《左传》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解释《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所作,实际上成书时间应当在战国或两汉之间,所以作者到底是谁尚有争议。

《公羊传》主要强调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等级制度,中间贯穿着严法精神,用问答的方式解释《春秋》,作者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公羊高。

《谷梁传》则以语录体和对话为主要方式来注解《春秋》,强调礼乐教化,力主仁德之治,注重对君主的约束。是战国时期一个叫谷梁赤的人所撰。

这三部围绕《春秋》展开的史书被后人称为“春秋三传”。

《春秋》一共记载了242年的历史,全文却只有一万六千多字,这正体现了孔子微言大义的绝妙手笔。

比如说《春秋》里有名的这句“郑伯克段于鄢”就是个例子。

这句话中的“郑伯”指得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段”则指的是庄公的胞弟共叔段,“克”的意思是打败,“鄢”则是一个地名,合起来的意思就是:“郑庄公在鄢地打败了共叔段”。

哥哥打败了弟弟,为什么要记载在史书里呢?

原来啊这个共叔段不老实,老是想推翻自己的哥哥然后篡位;郑庄公呢也不好好教育弟弟,处心积虑的要打垮共叔段。亲兄弟之间尔虞我诈、刀兵相向,这实在是有违“孝悌之道”,孔子写下这句话,正是要以此来警醒世人。

孔子称郑庄公为“郑伯”,“伯”是兄弟间排行老大的意思,这么写就是故意讥讽郑庄公对弟弟的失教,而对公叔段也绝口不提为“弟”,是批评他有失弟道;兄弟相斗,俨然是二君争国,所以用“克”。

这短短的六个字,微言大义,一字褒贬,表面上记录历史,实则是惩恶而劝善。

孔子一生唯有《春秋》这一部著作,他在书中上贬天子,下退诸侯,借此替天下人树立起行为规范。

然而,两千年的雨打风吹,《春秋》在王朝的更迭中也历尽坎坷。当初秦始皇焚书坑儒,《春秋》作为鲁国的国史也被大量焚烧。好在当时秦国博士的藏书不在烧毁之列,让《春秋》的流传有了一丝生机,又有孔子的九代孙孔鲋的“孔壁藏书”,这才让《春秋》得以保存,并逐渐成为我们精神文明的一部分。

圣人其萎,然《春秋》不老,爱读《春秋》者,代不乏人。

君不闻:孔夫子,关夫子,万世两夫子; 修春秋,读春秋,千古一春秋。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