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反弹琵琶寓意(敦煌反弹琵琶的由来)
导语:敦煌壁画中的乐队经典-反弹琵琶
音乐在佛教中的重要性是不可或缺的,在浩瀚的敦煌壁画中,有着丰富的展现,其中的唐代经变画里,类似今天的乐队就频繁地出现。敦煌壁画中的乐队组合
01 乐队的构成
受唐代宫廷乐舞的印象,敦煌壁画中的乐队大多是“坐部乐”,意味着以尊贵的乐舞来完成对佛的供养。
经变画中的乐队人数一般是6人到12人组成,较大型的乐队人数可达到16人至20多人,最小的组合也有2-4人。敦煌壁画里展现出来的乐队所使用的乐器相当繁多,不只是有中原的传统乐器,还不乏大量的西域乐器。大体上分为三类:弹拨乐,打击乐和吹奏乐,包括了诸如琵琶、古筝、古琴、阮咸、凤首箜篌、竖箜篌、法螺、横笛、笙箫、腰鼓、大鼓、差头鼓、方响、钟、铃、铎,等等。根据经变画不同的场景,不同的乐队组合形式,使用着不同类型的乐器,是盛唐时期丰富的精神文化审美和高超艺术造诣的体现。
112窟-观无量寿经变画复原
02 反弹琵琶的乐舞表演
建于吐蕃统治敦煌的中唐时期的112窟的南壁上,画着一幅“观无量寿经变之反弹琵琶乐舞”,是那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乐舞画。
画中的乐队组合有6名乐师,还有1名舞伎,乐师分坐两侧,舞伎在中央。6名乐师一共使用了7件乐器,包括了拍板,横笛,鸡娄鼓和鼗鼓(由一名乐师持有),另有梨形琵琶、圆形琵琶和竖箜篌。3件是拨弹乐器,3件是打击乐器,1件吹奏乐器,构成了相对完整的乐器演奏组合。
画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在中央表演反弹琵琶的舞伎。
琵琶自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后,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乐器,隋唐风靡一时。后又逐渐成为舞蹈的工具。有意思的是,至今在唐朝文献中并未发现边弹琵琶边跳舞的文字资料记载,中晚唐时期出现的“反弹琵琶”仅仅存在于敦煌壁画之中。
反弹琵琶的造型新颖别致,身姿美丽婀娜,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舞伎神态雍容,起舞时摇曳生风,当属天界之姿,让人不由得沉浸于对西方净土佛国的神往。
112窟的这一幅反弹琵琶的乐舞组,不论从创意、造型,还是绘画手法、用色着墨都堪称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
156窟反弹琵琶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纳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