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制为什么是地主土地所有制(王田制失败的原因)
导语:探究土地兼并下的“王田制”
前言:从春秋战国井田制瓦解后,土地私有制得到了快速发展,西汉允许并鼓励发展私田,加剧了土地兼并的问题。虽然先后出现过两次“限田”运动,但效果不大,导致后期大量的无田流民纷纷暴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王莽的“王田制”应运而生。
王田制前的土地兼并问题
西汉初年,天下初定,百姓颠沛流离,土地荒废,国家虚弱。加之刘邦被匈奴围在白登山事件发生后,刘邦决定采取休养生息的策略,使西汉的经济国力得到发展,再次走向鼎盛。与此同时,随着春秋战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允许并鼓励发展私田的情况下,未对私田予以任何限制,所以土地兼并的问题渐渐显露。
到了汉武帝时期,一方面为了发动对匈奴的战争,耗费大量国库和民财。另一方面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喜好大兴土木,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为了搜刮民脂民膏,汉武帝先下诏,要求百姓上报财产数目,然后鼓励百姓检举,如若属实,没收的财富分与检举者。这一政策,让百姓人人自危,人人互相检举,闹得天下人心愤愤。如果不是汉武帝在后期及时下诏停止了敛民政策,西汉也许就要亡于汉武帝。
史书上对这一时期的记载是:
(汉武帝)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
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的土地兼并问题,大多是先由于农民负担不起赋税徭役,只能卖地流亡,地方豪强再兼并土地的。当然到了地方豪强横征暴敛一直存在,但是问题的根源是处在赋税过重,农民生活无以为继,之后才出现土地大量兼并的现象。这也是封建王朝壁不开的定律。
汉武帝时期就是一个例子,在这一时期出现大量土地兼并的现象,“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据《史书》记载,仅南阳一地“贳贷陂田千余顷,假贫民役使数千家,数年会赦,致产数千金。”大量的百姓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或“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事实上,西汉的统治阶级曾经两次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提出过措施。第一次是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他提出要“限民名田,以谵不言,塞并兼之路。”不过董仲舒只是提出这一思想,没有提出具体措施,并且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并没有认识到土地兼并的严重性,所以董仲舒的主张并没有引起重视。
第二次提出限田的是汉哀帝时期的大司马师丹,他继董仲舒之后再提出了限田,这一次由于土地兼并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记载有“豪民占田或至数千百顷,富过王侯”,所以汉哀帝很重视,下诏实行限田,并由丞相孔光和大司空何武拟定了具体的限田方案。
可是这一次由皇帝亲自牵头的限田政策,得到了皇室宗亲以及王公大臣的激烈反对,限田方案再次被搁置,成为一纸空文。
王田制的具体政策
王莽上台后,面临着无地农民纷纷暴动的局面,他清晰的认识到土地兼并问题的严重性。
他指出:
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轻民力以极欲,坯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强者窥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居。
汉氏减轻田租,三十而税一,常有更赋。罢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税一,实什税五也,父子夫妇终耕芸,所得不足以自存。
在这一情况下,“王田制”应运而生。由于古文太过繁琐,在这里我们挑出最主要的三点加以分析。
天下田改曰王田,不得买卖。对超出标准的土地占有者,应将超额部分分给宗亲近邻。无田农民由国家按一夫一妻分田百亩的标准分配土地。首先,王莽已经认识到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是土地兼并问题产生的根源,所以要想遏制土地兼并,必须停止自由买卖,变私有为王有。“王田制”之所以谓之“王田”,就是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都是皇帝的。至于说王莽将土地私有变为土地国有我认为并不很准确,因为国家都是皇帝的,土地还是私有制,只是主人由百姓和地主,变成了皇帝一个人。
其次,王莽提出的分田政策是前者所没有提出的,他认为如果重走老路只会重蹈覆辙,所以王莽提出要“分田”“均田”,这也是后世“均田制”的根源,这一思想是创新型的,证明王莽确实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思想水平了。
王田制失败的原因以及不足之处
王莽的“王田制”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意义深远,北魏的“均田制”就是受到了他的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王田制失败的原因以及有哪些不足之处。
首先,西汉的土地问题对于王莽的改制并不利。西汉末年的土地兼并使得大量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权贵手中,土地占有已经固定。在这一情况下,王莽拿不出多余的土地授予无地百姓。这就决定了王莽必须动少数地主权贵的蛋糕,要使已经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权贵交出逾制的土地。这一制度又严重损害了权贵们的利益,导致他们必然抵制“王田制”的实行。而无地百姓又得不到实际的土地,对朝廷也会怨言载道。
其次王莽的新政无不遭到上层阶级的激烈反抗,如南阳的刘秀兄弟“常愤愤,怀恢复社稷之虑”。这么强大的反抗势力,必然造成朝中局势动荡,王莽的改革也就无法推行。
这也是因为王莽寄希望于一纸诏令是激进和冒失的,以为一纸诏令就能改变现状,遇到阻力后又以严令峻法强行推行,结果自然是天下更加混乱,百姓也从希望变成失望,反而加剧了阶级矛盾。
“王田制”与前人的“限田论”相比具有很大区别,体现了王莽的经济思想水平,但是这并不代表王莽就是所谓的“穿越者”,有什么高明之处,王莽只是对土地兼并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洞察力,从他的失败就可以看出,王莽并没有改革的能力和思想认识。
历史上任何的改革势必带来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切割和再分配,出现阻力和社会动荡都是必然的。因此要改变现状,除了有洞察力外,还要有准确把握改革时机和条件的能力,只有充分认识到改革推行中的各种制约,才能做出正确的有效的改革方针。
参考文献:《汉书》
《史书》
《后汉书》
《王莽的悲剧》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葵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