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刘裕却月阵大败北魏(刘裕却月阵惊艳世人为何后人不仿效)

导语:2千步兵击败3万北魏骑兵!刘裕所用的却月阵,为何后世不再提起?

因为辛弃疾的那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这个名字在许多人的脑海中都留下了印记。也因为辛弃疾的那句“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这个人留给许多人的印象便是英武勇猛。但也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刘裕这人的勇武并非一般猛将所能拥有的勇武:在刘裕征战沙场之时,他曾展现出甚至连模仿都很困难的天赋——发明却月阵。

一、苦战生“却月”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正月,盘踞北方的后秦因皇位交替而发生内乱,在南方与后秦对峙多时的东晋嗅到了击败这位老对手的机会。时握东晋实权的刘裕迅速集结大军,兵分五路直接北上。

从八月出兵到十月攻下洛阳,刘裕北伐后秦的第一阶段进行得相当顺利。一路上,后秦平南将军姚洸归降;驻守滑台(北魏领土,受此北伐波及而最终为东晋夺去)的将领仓皇北逃;各路队伍分别夺取项城、新蔡、许昌、漆丘、荥阳、仓垣等地;会师后,东晋大军又迅速夺取成皋与洛阳。

次年春,后秦仍旧深陷皇位更迭带来的混乱,稍作休整的东晋军便以洛阳为起点,奔赴后秦关中腹地的大门潼关。在攻下潼关之前,东晋大军一度又分为多路,但战绩不佳。故面对“第一关”潼关,东晋的两支劲旅再度集结,以破竹之势刺穿了后秦的防御。

随后的四五个月里,东晋军连连告捷,将后秦逼入绝境。是年八月,一支东晋水军从黄河进入渭河,进而逼近长安。此时的后秦,无论是反应速度还是军事实力,都无法与士气正盛的东晋大军较量。故而最后的破长安之战,实际上以后秦君臣的大规模投降告终。

当然,胜败都是兵家常事。在北伐后秦之战中,东晋虽整体处于上风,但也不是一直都顺风顺水。譬如在东晋义熙十三年(417)的春夏之交,刘裕亲自率领的一支队伍就曾受到北魏大军的围困。而这,也成了刘裕的天才阵法“却月阵”的前奏。

二、“却月”也却敌

因为先前东晋军“顺路”夺取了北魏的滑台,当刘裕于这年春天想要向北魏借道而逆黄河西上时,北魏回以了明确的拒绝。且不仅拒绝了刘裕的借道,因为担心东晋趁机北上攻击自己,北魏还派出了十万左右的步骑驻扎在黄河北岸,将正在行船的刘裕大军堵了个“水泄不通”。

借道不成,还时常被来试探的北魏大军侵扰,原本因夺城顺利也心情不错的刘裕也终于被惹恼。在相中合适的登陆点后,刘裕突然派出七百步兵和百辆战车,在抢登黄河北岸后迅速布起阵法:因为人员与武器呈弧形排列,且两端紧挨黄河,形似弯月,此阵法便得名“却月阵”。

在这场战役中,刘裕巧用弧形迎击面对于火力的集中,再辅以一定的讹诈和河上士兵的弓弩配合,最终以两千左右的精锐击杀北魏三万左右的驻军,打出了一场极为漂亮的以少胜多。

三、月总有圆缺

就投入的收获而言,刘裕以两千敌三万的却月阵无疑算得上一种天才的部署。虽然这场战争并非北伐后秦中的主要战争,但刘裕在其中创造的却月阵却成为后世军事研究者们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只是研究来研究去,人们发现却月阵虽蕴藏刘裕过人的军事天赋,却并不是一个容易再现的阵法。

首先,却月阵对地形有极大的依赖性。刘裕所使用的却月阵一面以黄河为天险,消除了腹背受敌的威胁。否则,驻扎的十万北魏大军足以将两千东晋军包围得密不透风。其次,却月阵的主要输出是战车。而随着骑兵的兴盛,相对笨重的战车逐渐退出了主流之列。后世都没有那么多战车和善用战车的士兵,又哪能复刻以战车为核心的却月阵呢?最次,刘裕当时充分利用了北魏驻军的复杂心理,既以抢登杀了北魏一个措手不及,又安排软弓小箭以讹诈北魏大军靠近阵法。人的心思本就不好琢磨,若还要像刘裕一样将人们随时都有可能变化的心思利用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故由于上述种种因素的限制,人们虽普遍认可刘裕以两千敌三万的却月阵是一个充满天才想法的优秀阵法,却再也难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此阵法。这就像刘裕北伐后秦这整个事件:东晋虽在电光火石之间即实现目标,但关中很快也因为东晋的鞭长莫及而脱离东晋的控制——还真是“占领了,但没有完全占领”。

本文内容由小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