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姓氏的由来和历史(姓氏的由来简介)

导语:姓氏的由来

姓、氏是人类群体的标识和徽记。社会上有各色人等,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姓名才能加以区分,避免重名现象。现在的户口簿上,第一项便是每个人的姓名(包括别名),其次才是性别、年龄、居住地以及原籍(以前称作籍贯)等。中国古代,确切地说在先秦时代,人们有姓、有氏,用以区分亲疏和贵贱。“姓”是用来区分人们的血缘关系,“氏”是用来说明人们的身份是贵是贱、是高是低。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从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从没有阶级区分的原始社会走向有阶级区分的社会。在母系社会,人们的血缘关系是以母亲来确定的,因为那时盛行群婚制,人们常常是知其母不知其父,子女只能从母而姓。因此,古姓多以“女”字为偏旁,如姜、姬、嬴、姒、妫、姑、妗等,“姓”字本身也带有“女”字,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在人群中区分“姓”有何必要?这与婚姻有关。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们发现了一种现象,近亲通婚所生的子女,往往带有生理缺陷,不利于身体健康和人口的繁衍。因此,必须禁止同姓结婚,即同一母亲的子女是不能结婚的,同姓即表明他们具有相同的血缘关系。这可以说是一种“习惯法”,即约定俗成的不成文法。社会实践表明没有血缘关系的异姓人才可以结婚。后来这种“习惯法”有所放宽,规定在五服以外的同姓人也可以结婚。所谓五服,最初是指在丧葬期间根据亲疏远近所穿的五种不同丧服,后来引申为血缘关系的远近。现在同姓结婚的人很多,但都在五服之外,在五服之内通婚仍属于乱伦的不道德行为。

  最初的姓,是在原始社会产生的,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关,如江、海、山与地理特点有关;有些姓如龙、虎、雷、云等与图腾崇拜有关;李、杨、柏、柳等姓与植物有关;牛、马、羊与动物有关。不过后来的姓,其产生的原因就很复杂了,由于与本题关系不大,从略。

  古代的“氏”只用于男子,不用于女子,这一点必须明确。在进入父系社会,特别是阶级社会以后,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空前提高。因为在争夺财富的战争中,男子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些获得了军功的人,往往被赏赐以官爵和封地,从而变成了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他们得到的官爵和封地,就成为他们的氏。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将氏的来源分为九种,其中以官爵、封国得氏为主。司马迁《史记》中有《十二诸侯年表》,这十二诸侯就是氏。诸侯的封地有大有小,其封爵有高有低,都可以用来表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都属贵族。换句话说,只有贵族才有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氏的。因此,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无,贱者有名无氏。”[1]古代重男轻女,男子有氏,女子无氏,故郑樵又说:“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与氏的界限是很明确的。

  获得了氏的人,如果有过错、犯罪被贬为平民和奴隶,其氏随即丧失。因此,古代诸侯之间盟誓,常用“坠命亡氏,踣(bó)其国家”作为诅咒之词,其道理即在于此。

  到了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许多贵族丧失了其原有的身份和特权,降为平民百姓。他们一旦失去了贵族的地位,也就等于丧失了自己的氏。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六国原先的国王和权贵,都被贬为平民,他们是真正的“坠命亡氏,踣(bó)其国家”了。因此,只有在先秦时期姓、氏并存,到了秦汉姓氏已合而为一,不再区分姓和氏了。

  由于古代用氏来表明贵族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因此,后世的人在行文中常常用某氏某氏来称呼对方,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称王国维为王氏,称郭沫若为郭氏,这是文人之间的一种流俗,时至今日仍然可以见到。按照中国的礼节,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可以称其官号,没有官号的人则称字、称号更为文明一些,如称王国维为王静安、王观堂,称陈垣为陈援庵,称金毓黻为金静安,等等。

  今日书刊行文中,仍然可以见到姓氏字样,多半是指姓而言,完全是出于行文的方便。本文中的姓氏,除了本节专论以外,均是指姓而言,别无他意,不要误解。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茹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