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旅游

为什么莆田这么多移民(莆田是哪里移民过来的)

导语:为什么莆田移民广东海南

莆仙自古地少人多,尤以平原沿海为甚。历史上,向有“无兴不成市”“无兴不成镇”的谚语,说明了莆仙人早有迁徙他乡的传统,在外地有广泛分布。有人统计过,唐宋以来莆仙人移居外地比较集中的就有50多个姓氏。目前已发现外省的浙江南部、潮州、北部湾、雷州半岛、香港以及海南省的黎族自治区,都有零星的莆仙方言方言岛。如浙江玉环县至今仍保留有以莆田命名的大莆田村、小莆田村;温岭县陈屿镇福昌基村,至今还有人说莆仙方言。

从迁徙地看,莆仙人迁徙到粤、琼地区是最多的。在广东、海南地区有许多族谱记载当地居民祖先来自福建莆田。如广东南海市里水镇卢姓、粤东地区柯姓、中山市郑姓、吴川县杨姓和梁姓等皆来自莆田。至今为止,分布在粤东潮汕地区、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的闽南方言区,仍有祖上迁自莆田“荔枝村”“甘蔗村”的说法,在他们的方言当中保留着许多莆仙方言的成分。海南岛的姓氏也许多来自莆田。据考证,海南岛有族谱记载的姓氏有103个,记载始祖来自福建莆田的至少有52个。据卢继定《潮汕姓氏趣谈》所述,潮汕许多姓氏也都来自福建莆田,宋元时代,潮州几乎是莆仙人的移民中转站(经过潮汕再移向雷琼)。

在潮汕民间,“先祖迁自莆田”的说法至今也还十分普遍。在潮汕族谱中,还常有“先世居住莆田乌衣巷(或称客鸟巷)乌门楼”等记载。然查遍莆田县城,就是找不到乌衣巷或者客鸟巷。其实这只是莆人后代对祖籍的一种怀念,这些移民经莆田驻足数代后又迁往潮汕地区,他们的子孙对莆田的印象早已成为模糊的记忆,明晰的只有莆田二字。“乌衣巷”“客鸟巷”“甘蔗园”“荔枝村”之类地名都是漫无着落的。但是,这确实是莆田人大量迁徙岭南口传历史的反映。

小小一个莆田,为何其移民遍布广东沿海及海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为避战乱。如东晋初年,世居中原的林禄入福建避乱,他起初定居泉州(时称晋安),世代繁衍,林氏成为当时福建第一大姓,林禄被尊为林氏的开闽始祖。后来,庞大的林氏家族由泉州向莆田发展。到了唐代,莆田林氏可谓盛极一时,林禄的十六代裔孙林披生有九子,全当上刺史,史称“九牧林家”(刺史也称州牧)。因为族盛人众,宋以后有些后代向潮州播迁。

2.南宋遗民。南宋末,一批随小朝廷由莆田逃避元军追赶的遗民进入潮州,宋亡后就地定居。

3.仕宦。莆田人文发展较早,科甲鼎盛,历来人才辈出,外出为官者不少,致仕后在当地落籍。

迁徙这些地区的莆仙人,多少都会留下一些印记。如深圳、香港等地,历史上也曾是莆田人重要的迁居之地。广东东莞塘厦有地名长莆村、深圳宝安有草莆村。查《新安县志·都里》,就可见带“莆”的地名近30个,如:莆海村、莆上村、莆尾村、沙莆村、下莆村、大莆村、小莆村、莆心村、冈莆村,还有大莆田、上莆尾、莆隔、莆上围、莆心排、草莆子、坑下莆等,这些“莆”不是“埔、浦”的借字,因为当地同时也用“埔、浦”作地名,如深水埔、珩溪浦等。这些带“莆”的地名应该是莆田人播迁的纪念。又如香港的“放马莆村”“坑下莆村”“南华莆村”,据族谱记载,当地黄姓、林姓居民的始祖也是宋代由莆田迁来的。

莆田的“莆”字在汉代《说文解字》中就有了,就是“蒲草”,可能是“蒲”的异体,后来成了专名用字。除了用于姓,就是用作“莆田”地名。现在看来,各地带“莆”字的地名往往就是与莆田人的播迁有关。如福建云霄的莆美、莆东,龙溪的莆山,福清江阴的莆头、莆峰,邵武的莆明,泉州的莆楼,平和的莆坪、台湾云林的大莆林,应都是莆人迁居之地。龙溪县二十九都白石堡莆山社族谱就说莆山社居民“乃晋安王禄公后裔,分居莆阳之支派。此派自莆阳又分宗于仙游竹港,后又有族人林勤移徙长泰……元大德间,林勤后裔隐庵赘于龙溪县白石堡,遂定居于此,并颜其所居曰‘莆山’,以志其祖籍”。

本文内容由小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