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大安寺以前叫红林寺为什么后来改为红山寺(麻城大安寺在哪)
导语:麻城大安寺以前叫红林寺,为什么后来改为“大安寺”
麻城大安寺,位于浮桥河湿地公园6公里左右的大安山中,是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解放后,大安寺有门楼一道,佛堂六重,僧舍百间,和尚三人。门楼两侧有名人题写对联一副:“峰涌水环天下名山推第一,僧群玄聚世间福地更无双”。1958年被毁,改建中一公社林场。
大安寺清代以前,名红林寺。 明朝未年,在江西饶州府任推官的麻城中馆驿铁门周家的周损,满清入关后的顺治三年(1646年),削职为民,被遣送回家。顺治六年(1649年),他不满清政府的统治,与从子羽仪在周氏的祖山(浮桥河水库西南的朱山)上砌石筑寨,与清廷对抗。此山取名朱山寨。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他不仅在朱山筑寨,还与反清复明的蕲黄四十八寨取得联系。后来他与罗田举人王鼎两人被蕲黄四十八寨推选为首领,在朱山寨附近的褡裢寨、晏家寨、塔林寨、盛家寨、梅花寨都归他们统一领导。蕲黄四十八寨坚持抗清复明数年,顺治十五年(1658年),周损苦心经营九年的朱山寨被清廷督师洪承畴所破。于是周损隐姓埋名在离朱山寨不远的红林寺当了和尚。有周损赋《剃落宿龙步壁闲韶》诗为证:
“家国迢迢路途赊,
青囊破绽是烟霞。
小心也到蛟龙窟,
初学聊乘羊鹿车。
堪以行踪随白鸟,
羞将时事语黄花。
尘前一宿低头走,
怕有人来骂释迦。”
他在红林寺反清复明意志坚定,收了三千和尚八百道(道人),还有一千未入庙(言及僧人极多,非实指一千人)。这一千人大部分隐藏在民间,他们以佛事为掩护,抗清复明。
康熙九年(1670年),于成龙就任黄州府同知,镇守歧亭,歧亭为当时黄州府的“二府衙门”,负责黄州府北部黄安、麻城、罗田、新洲等几个县的剿匪、缉盗等社会治安任务。
于成龙上任后,麻城红林寺规模宏大,僧人极多的情况时有耳闻,他想一探虚实。康熙十年(1671年),于成龙化装成香客,亲赴红林寺敬香,名义上敬香,实则是私访。他进寺后看到该寺确实与其他寺庙不同,寺分东西两处,东为和尚西为道。寺内深挖地洞,暗藏玄机,一遇紧急情况,和尚道人可马上暗藏于内。习武场上刀枪戟剑林立,和尚、道人训练有素,武功高强。于成龙看到这些情况后,心里犯嘀咕:一座寺庙为何有这么多僧侣,还配备作战的武器?是护寺吗?带着这个问题回到府衙,翻阅过去剿匪,缉盗的历史案卷,当翻阅到顺治十五年清廷督师洪承畴大破朱山寨的记录时,心里一亮,是否反清复明人士不死心继续负隅抗清呢?他第二次深入彭家畈的朝阳寺、晏店村的大洼庙、邓家塝的东岳庙等寺庙和周损的家乡周家的进行微服私访,经过缜密侦查,确认红林寺的住持就是反清复明人士周损。
他想,这些僧侣习武练功,并非护寺,有其政治目的。于成龙将私访的结果急写奏章,回报皇上康熙帝,康熙看了奏折后,下诏:命同知于成龙率领清军将红林寺反清复明的和尚、道人镇压。于成龙接旨后不敢怠慢,遂召集黄州府二府衙门所辖的清军,进兵红林寺。清军同红林寺的和尚、道人进行了一场血战,最终反清复明的和尚、道人溃败,死伤无数,血水成河,尸骨成山。当地老百姓,将和尚、道人尸骨掩埋。掩埋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小山坳,人们将这个坳取名“和尚坳”。
于成龙镇压反清复明人士的胜利,使得“二府衙门”辖区内的广大百姓过上了太平、安定的生活,因此,于成龙便将红林寺改称“大安寺”。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