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哪些诗人信奉佛教(唐代诗人的)
导语:唐代诗人都信仰什么宗教,且看王维李白杜甫韩愈孟浩然白居易
中国在唐代时期强大开放,是当时的国际中心,文化兼容并蓄,接纳融合各种文化和宗教,儒道佛三家并存发展和融合,规模空前,而唐诗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巅峰,清康熙年间编制的《全唐诗》收录作家二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多首。
文/六甲番人,配画来自网络
儒家经典是唐代诗人学习的主要内容,但道佛的广泛弘扬传播对唐代诗人也是有着深刻的影响的,其中道士身份的诗人有一百多人,比较著名的有鱼玄机、李冶、司马承帧、范尧佐、吴筠、张果、韩湘等,而僧人身份的诗人则更多一些,大约两三百人,其中包括王梵志、丰干、寒山、怀素、护国、清江、灵澈、皎然等人。
除了职业宗教身份的诗人,很多唐代著名诗人也是有着明确的宗教信仰的,比如推崇道家的诗仙李白、贺知章、刘禹锡、李贺和杜牧,推崇佛教的则有诗佛王维和诗僧贾岛,而主张儒家入世的则有诗圣杜甫、韩愈、李翱等,另外也有很多诗人是儒道佛都有研究的,比如白居易就自称“身著居士衣,手把南华篇”。
文/六甲番人,配画来自网络
一、儒家诗人:
唐代绝大多数文人都是儒生,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并践行,很多人都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渴望报效国家,倡导实行仁政和教化。
杜甫被后人尊为诗圣,是因为他一生忧国忧民,悲天悯人,有仁者之心,他的诗沉郁顿挫,感情真挚,很多诗都反映了民间疾苦,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创作于杜甫大约50岁时,当时他居住在成都浣花溪边,但不料其茅屋被大风吹破,而后风雨交加,杜甫在描述自身遭遇的同时,又发出感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文/六甲番人,配画来自网络
韩愈则被认为是唐代儒家大师,他致力于复兴儒学,倡导古文运动,力辟佛道,曾因反对唐宪宗迎佛骨而被贬至潮州。韩愈的诗敢于揭露社会现实,渴望仁政,比如《归彭城》就反映时局动荡时民不聊生,“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訏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 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
文/六甲番人,配画来自网络
二、道家诗人: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描写了八位酒仙,八仙嗜酒如命,乐观放达,犹如道教的神仙一般,其中的贺知章和李白都是当时最著名的诗人。
贺知章素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自号“四明狂客”,天宝三年(744年),贺知章还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家宅为道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唐玄宗居然诏令准许,并赐鉴湖一曲。贺知章的诗自然逼真,意境深远,语言朴实,毫不雕琢,其中有一首《题袁氏别业》十分风趣,潇洒散淡,随遇而安,有几分老庄仙气,其诗云,“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愁沽酒,囊中自有钱。”
文/六甲番人,配画来自网络
李白和贺知章是忘年之交,贺知章曾称李白为“谪仙人”,而李白也深受贺知章影响,贺知章入道后,李白也在齐州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正式成为道士。李白经常求道寻仙,他有一首诗《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就提到,“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文/六甲番人,配画来自网络
三、佛家诗人:
唐代宗李豫对王维评价很高,曾说“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苏轼也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也被后人尊为“诗佛”,就是因为其山水诗意境“诗中有禅”,比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笃志奉佛”,他每天退朝回府,便静心诵读佛经,他的诗《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就提到“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而《胡居士卧病遗米因赠人》更可以算是佛教诗歌了,该诗有24句,五言古体,宣扬因缘论佛法,其中说道,“有无断常见,生灭幻梦受。即病即实相,趋空定狂走。无有一法真,无有一法垢。”
文/六甲番人,配画来自网络
贾岛早年曾为和尚,后来受教于韩愈,还俗参加科举但不中第,他一生不喜与常人往来,“所交悉尘外之士”,他最为人熟知的诗《题李凝幽居》就有僧人出现,“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经常赠诗给僧人朋友,比如《赠智朗禅师》,“涕辞孔颜庙,笑访禅寂室。步随青山影,坐学白塔骨。 解听无弄琴,不礼有身佛。”还有《送觉兴上人归中条山兼谒河中李司空》、《寄无可上人》、《哭柏岩和尚》、《送集文上人游方》等。
文/六甲番人,配画来自网络
四、儒道佛兼修的诗人:
中国的文人少时学习多以儒家经典入手,对儒学当然不陌生,及长则受朋友或游历影响,有修道的,也有参禅的,更有三教兼修的,除了上文提到的白居易外,还有孟浩然、柳宗元、元稹等人也精通儒道佛。
白居易早年为儒家,立志兼济天下,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百姓爱戴,在苏州刺史离任时,数十万苏州百姓挥泪相送,“一时临水拜,十里随舟行”,而他的诗《寄唐生》、《卖炭翁》、《杜陵叟》、《红线毯》等都关心百姓疾苦,“伤农夫之困矣”,也揭露社会时弊,呼吁正义。同时他也信仰佛教,自号香山居士,并常与惟宽禅师、鸟窠和尚等佛门中人来往,并写诗《赠鸟窠和尚诗》,“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着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但白居易又曾学习道教知识,他有首诗《重到华阳观旧居》提到,“忆昔初年三十二,当时秋思已难堪。 若为重入华阳院,病鬓愁心四十三”,意思是当年他32岁时曾同友人一起住在道观华阳院。
文/六甲番人,配画来自网络
孟浩然则是李白和王维共同的好朋友,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他对佛道都有研究了,他曾有首诗《题大禹寺义公禅房》,“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诗中提到禅房的寂静淡雅,赞美义公心境高洁如莲花,其诗《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也描写了他夜宿山寺等待朋友丁大的心情,其中有名句“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但他的一些诗中又有浓厚的道家趣味,表现出对仙人的倾慕,如《山中逢道士云公》提到,“物情趋势利,吾道贵闲寂。偃息西山下,门庭罕人迹。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武陵泛舟》则已有归隐之心,“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 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
文/六甲番人,配画来自网络
诗人是感性的人群,他们体察入微,追求真善美,而不论儒家的入世,还是道佛的出世,其实本质上也是劝人向善的,只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探索宇宙规律,而隋唐时儒道佛开始融合,唐代虽是道先佛后,但六世禅宗已明显有三教合一的趋势,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很多唐代诗人都有宗教信仰了。毕竟有信仰总是好的,没有敬畏之心,内心极度空虚,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写好诗呢?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琴棋书画诗酒茶,均有涉猎,希望大家关注。
文/六甲番人,配画来自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凡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