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起源于印度但为何又在印度落寞了(佛教诞生于印度为什么又在印度消失了)
导语:佛教起源于印度,但为何又在印度落寞?
佛教产生于印度,但印度在输出佛教之后,自己却不再信仰,这是为什么呢?佛教的诞生、成长与兴衰,都不是偶然、孤立的,也不是统治阶级某些人的个人好恶。它是当时社会环境条件,也是宗教内部多种原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佛教在印度的衰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最后消亡的时间大致是公元1000年前后。到了11世纪穆斯林统治者的入侵给了佛教致命的打击,佛教在印度基本上绝迹了。
佛教在印度衰落的自身原因
1、佛教的内部分化,削弱了佛教力量。
公元前四世纪初,佛教徒举行了第二次大集结,由于各地区区信徒对教义的理解出现分歧,在第二次集结后,佛教部出现大分化,佛教分化为大众部和上座部,各派之间相互斗争,削弱了佛教的势力。
到了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佛教内部为适应社会不同阶层和地区特点的不同需要,从各种外道中吸取营养,促使各自竞相发展的繁荣景象,佛教众座部和上座部慢慢演变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则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教义,大乘佛教不断发展,并向印度教靠拢,失去自身的特色。 而在印度历史发展过程中,大乘佛教更为适应印度的发展,这也必然会导致,保留原有的佛教特色的小乘佛教会被历史遗弃。
2、佛教的教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佛教获得民众支持,主要在于具有较为平等的社会观,没有繁杂的祭祀仪式。佛教的平等意识曾经对低种姓者产生过巨大的吸引力。商人和低种姓者通过信仰佛教来逃避婆罗门的压迫。而印度教兴起之后革除了婆罗门教繁琐的祭祀仪式,虔诚派、性力派等呼吁种姓平等、男女平等的宣传又博得了民心,佛教的优势便被剥夺。
3、佛教僧侣团内部的腐化
寺庙经济的不断发展,佛教僧侣团拥有了大量的财产和土地,佛教僧侣团内部开始腐化,戒律松懈,僧侣团还不断扩展自己的土地和财富富,剥削下层信仰者的财富,寺庙要求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能力,所以被印度人民抛弃。
在大乘佛教流行之后,他们开始向寺庙捐赠财物来换取功德。僧人不用每天出门化缘了。曾经刻苦修行的僧人开始贪图安逸,从各方面向社会习俗妥协。使佛教的声誉受到很大影响,民众对寺院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佛教内部的腐化导致了大量的信仰者流失,也导致了佛教的衰落。
佛教在印度本土衰落的外部原因。
1、穆斯林的入侵,超戒寺被毁。
8世纪伊斯兰游牧民族不断侵略印度,他们憎恨偶像崇拜,所到之处,必将原有的佛寺焚毁,焚烧经籍法器,抢夺财物,僧侣幸存的纷纷逃亡。到了十一世纪末和十二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印度成立了王朝,大量的佛教徒被杀害,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在佛教寺庙被毁坏后,佛教徒失去了立足之地。伊斯兰游牧民族侵的同时也带来了伊斯兰教,对佛教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公元1203年,入侵的阿拉伯人摧毁了佛教的最后据点——超戒寺,标志着佛教在印度的灭亡。
2、印度教的兴起对佛教的冲击。
公元4世纪时,印度教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的正统地位,印度教吸收了婆罗门教、佛教和耆那教的思想和教义后不断发展,同时印度教赢得统治者的支持,逐渐兴盛起来,而佛教思想趋于固化,越来越多人信仰新兴崛起的印度教,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
3、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
早期佛教的以兴盛发展离不开统治者的支持,例如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提倡全国信仰佛教,阿育王给予佛教僧侣团大量的财富支持,佛教得以兴盛,而到了孔雀帝国灭亡后,笈多王朝打压佛教,推崇印度教,印度教快速崛起,而佛教在失去统治者的支持后,逐渐没落。
总结
佛教在印度本土的衰落既有佛教本身的因素,同时还有外界其他因素导致的。二者共同导致佛教在印度本土衰落!从佛教在印度发展历程来看,佛教本身教义并不多么吸引信仰者,再过它处于印度次大陆那里宗教林立,次大陆多次遭到入侵,佛教缺乏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因此佛教在印度必将是昙花一现,华丽的一瞬间后,就走向灭亡。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曲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