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写愁(古人写愁的特点)
导语:看看古人是怎么写愁的?值得收藏!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写愁的?值得收藏!!!
古人表达感情多不是明白直率,而是用含蓄的方式,移情于景,寄情于景,以景物写愁,比兴寄托。
杜甫《曲江》二首其一:“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人愁,却说景物使人愁,实际上不是花来愁人,而是人自愁。又《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怎么会有眼泪,鸟怎么会惊心呢?也是寓情于物,愁眼观物,故满眼都是愁。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芭蕉叶卷起,丁香花结起,不舒展,如愁凝结,李商隐不写抒情主人公如何愁,而是说芭蕉不展像愁,丁香结着也像愁,写它们愁,实际上是写人愁。
秦观《减字木兰花》:“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为什么说过尽飞鸿字字愁?大雁是群飞,飞的时候一般有两种队形:一种是“人”字,一种是“一”字。“字字愁”,意谓大雁飞时不论是什么队形,变成什么样子,都是愁。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细雨、黄昏,皆撩人愁绪。
辛弃疾《鹧鸪天》:“梦断京华故倦游,只今芳草替人愁。”芳草替人愁,好像知道人的感情,写得富有情味。辛弃疾《南乡子》:“只记埋怨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人心中愁,却埋怨昨夜的月亮,月亮不管词人的心情,只管独自圆。
用景物写愁,实际上是一种衬托,这种衬托有正衬:物有情人有情,更多的是反衬:物无情而人有情。
戴叔伦《湘南即事》:“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驻少时。”沅水、湘水不为愁人停留半刻,只管自己东流,流水无情,不解人意。程垓《最高楼》:“蜂儿不解知人苦,燕儿不解说人愁。”蜜蜂不知人的苦,燕儿不懂人的愁,皆用物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
“递进”言愁,一层深一层。
辛弃疾《瑞鹧鸪》:“先自一身愁不了,那堪愁上更添愁。”“我”这一身的愁已经没完没了,“愁”已到极致,还有更不堪的,愁上更添愁。
作者常直抒胸臆,直白率露言愁。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记》:“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登楼看远处的山,山献愁供恨,即说满山都是愁。又《祝英台近•晚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春天将愁带来,却没有将愁带去,直白言愁。刘过《唐多令•重过武昌》:“黄鹤断矶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新愁。”词人重过武昌,见战乱后的景象,旧江山都是新愁。感情积蓄到一定程度总爆发,喷涌而出,一吐为快,故不用含蓄。
不少作者喜夸张言愁。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高度夸张,一般说愁白了头发,而李白形容愁,不仅愁白了头,而且还有三千丈长,就更夸张了。感情是抽象的,不可见,不可触摸,李白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象化。元好问《梦归》:“贫里有诗工作祟,乱来无泪可供愁。”诗人经过离乱,眼泪都没了,极度夸张,即把离愁表现出来。
作者还将愁比作物体可分类。
南朝梁何逊《与胡兴安夜别诗》:“念此一言笑,分为两地愁。”诗人与朋友夜里话别,想到现在是欢笑,可马上要分别,分为两地愁,构思别致。苏轼于惠州所作《临江仙》:“三分春色一分愁。”他把春色三分,其中有一分是愁,将愁情具象化。李清照《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叶清臣《贺圣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风雨实际上也是愁,那么整个春色便都是愁了。
愁还可“邮寄”。
范成大《南柯子》下片:“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居家的女子怀念远行之人,欲双鱼缄素、红叶题诗,都不可能。又想靠江水寄离愁,可江水东逝而不肯西流,也不可能,真让她陷入绝望的境地。如此抒写离愁别恨,真是淋漓尽致。
以上都是名句写愁,还有整首写愁的。
如辛弃疾《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整首词都是写愁,把过去“少年”和眼下作比较:少年时不识愁滋味却是强说愁,而今是满怀愁苦,真的识尽愁滋味,却不说了,麻木了,却说天凉好个秋。这样,词人用对比手法把一生坎坷穷愁都表现出来。
同样写一个“愁”字,有那么多的表达法。古往今来,愁情的内涵并无多少变化,但表达方式变化多样,同样的感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做不同的表达。愁情是抽象的,文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法化抽象为具象,化虚为实,变无形为有形,可视可感,形象生动,真实感人,足见艺术匠心,生花妙笔。
本文内容由小森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