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生活

佛教传入我国后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佛教传入后对的影响)

导语: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民情风俗饮食习惯相结合,具体表现在哪?

无论是原始宗教或是现代宗教,都渗入了人类生活的各方面。饮食作为人们一天也离不开的活动,自然是处于宗教信仰的氛围之中,留下各种宗教信仰的印迹。

儒、道、释三教之外,唐朝还有景教、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教派林立,宗教文化较为发达。宗教不仅在饮食上,对教徒及教职人员制订了具体要求,而且设立了许多宗教节日,用特有的饮食方式举行庆祝活动,这使唐朝的饮食文化,带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例如元和初年传入唐朝的摩尼教,「其法,日晏乃食,食荤而不食湩酪。回鹘信奉之,可汗或与议国事。」荤,在这里不指肉食,而是指辛臭菜。

胡三省云:「荤,臭菜也;湩,乳汁也。」此说明,信奉摩尼教的回鹘人(亦称回纥),白天不吃饭,也不喝奶,只是在夜晚就辛臭菜,吃一些简单的饭食。这种饮食方式,对其民族体质影响很大,这个被称为草原雄鹰的民族,在唐朝中、后期不断走向衰落,或许与其饮食习惯有关系。

1、佛教与八宝粥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民情风俗、饮食习惯相结合,形成其独特的风格,亦即提倡素食。由于佛教势力最大,信徒及僧尼最多,所以唐朝饮食的佛教化,倾向最为明显。佛教宣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力戒杀生,由于教规的缘故,形成佛教徒茹素的饮食习惯,素食就是不杂鱼肉滋味的食物。

为了提高僧尼的饮食品质,他们在主食的花色、品种和扩大蔬菜、水果种类上下功夫,提高主食和素食加工的水准。像现在流行的八宝粥,便是僧尼的杰作。八宝粥原名腊八粥,是「浴佛会」上的食品,浴佛会设在农历十二月八日,每当节日来临,便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民家亦以果子杂拌煮粥而食,供佛斋僧,又名七宝饭。八宝粥便是在七宝饭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而所见到有关七宝饭的最早记载,却是在武则天时期,陕州洪昉禅师讲经,天人置食款待,「食器皆七宝,饮食香美,精妙倍常。」僧尼最拿手的食物是「作糜饼油食之物」,也就是今天的点心,所以「乳、酪、膏、酥、沙糖、石蜜、芥子、油、诸饼麦」便成为僧尼的「常所膳也」。

2、道教与时令

道教起源于原始巫术和道家学说,所以道教饮食深受道家学说影响。道家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饮食中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地少食粮食,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水果应当多吃,因为「日啖百果能成仙」。在日常饮食中十分注重阴阳调和、荤素平衡、饮食有节。

道教认为,饮以养阳,食以养阴。不能吃太饱,不能吃太粗糙的食物,也不能吃得太急。好的饮食习惯是质量与数量的统一,并且要顺着自然的节律选择食物。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说「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当冬之时「饮食之味,宜减酸增苦以养心气」。道家的饮食,强调按照季节的变换而转换食物的五味。春天的时候多吃甘甜的食物,少吃酸的;夏天的时候吃些辛辣的,少吃苦的;秋天减辛辣的食物,而多吃酸味的;冬天就吃些苦味的,少吃酸味的。

道教在发展中追求内心澄静的境界,通达天道世理,协调五行阴阳,推崇医食同源、药食一如的摄身精神,以饮食涵养人生、完善人性,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

3、伊斯兰教与清真

伊斯兰教教义中强调「清静无染」「真乃独一」所以其饮食自成一类格局,称之为「清真菜」穆斯林严格禁食猪肉、自死物、血及马、驴、騾等平蹄类动物,是以对牛羊肉之烹饪,丰富多彩,如手抓羊肉、焖羊肉、爆炒羊肉、烤羊肉串或羊肉泡馍,还有兰州之牛肉面、新疆之考馕、烤包子都甚为有名。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媛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