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重要性(读古书学古人)
导语:读古书,一定要先从古人的注疏开始
前两条说了怎样读《史记》才会有真正的收获,这是一个例子。重点是必须根据古代的三家注来读《史记》。推广来说,读古代经典一定都要从古人的注疏开始,这是读古书的基础,不能不先具备,如果一开始读现代人的今注今译,那是不会有多少收获的。
古代人的注疏,是从古书当时的时代背景与语言环境出发来进行注释的,所解释的都合乎古书所产生时的实际情况。而今人的今注今译,则是现代人对古书的注释翻译,与古代书籍里面的时代与社会和文化背景就相隔了太远了,所以靠今注今译来读古书,是不能直接面对古书的实际情况,而会被今人的错误注释与翻译带偏了路子,就不能真正掌握古书里的确切含义。
古人的注疏,不仅仅是字义句文的解释,而会注解古书中包含的人物、官职、地理及各种名物制度,且都是有根有据的,还会列出不同的记载,让后人了解相关的不同说法。
前两条根据三家注说明了怎样读《史记》最好,今天再来用昭明文选做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昭明文选最好用中华书局影印的胡刻本,这是清代人胡克家在嘉庆年间根据宋本翻刻的,而且其中的字体也非常醒目好看,读起来非常舒服。
胡克家重刻宋本文选的序,时在嘉庆十四年
昭明文选李善注本第一页
根据第一页来看,文选卷第一,是古书的所谓大题,然后是梁昭明太子撰,这是作者及其时代(南朝梁),然后是注者的情况:文林郎…………李善注上,他是唐代人,文林郎等进他的官职爵衔等,上字表示注好之后献给皇帝。
之后是各级标题,赋甲,是文选所分的赋类之甲,京都上,是赋之中的京都(国家首都)相关的赋,然后是班孟坚两都赋二首,是指汉代学者班固撰写的两都赋,即汉代的长安与洛阳两个都城的赋。
然后是两都赋序,是班固两都赋的序篇。
从赋甲以下都有李善的注释了。
先看如何解释赋甲的:
赋甲者,旧题甲乙,所以纪卷先后,今卷既改,故甲乙并除,存其首题,以明旧式。
这是说《文选》把古文分成多类,其中一类是赋,赋比较多,又在赋进而分甲乙等,昭明太子编纂此书时,有这样的分类,故有赋甲这样的标题,但后来印书的人重新分卷,不再按照太子最初的分类,但仍保留了赋甲这样的题目。
又解释两都赋:
自光武至和帝,都洛阳,西京父老有怨,班固恐帝去洛阳,故上此词以谏,和帝大悦也。
这是解释班固为什么要写两都赋,主要原因是怕东汉的和帝受西汉都城长安人的影响而把都城迁回长安,为了不把都城迁回长安,班固就写了两都赋,其中说明了二都的各自的好处,和帝看了之后,非常高兴,也就不再提迁都的事了。
又对班孟坚此人的情况进行注释:
范晔后汉书曰:班固,字孟坚,北地人也,年九岁,能属文,长遂博贯载籍,显宗时,除兰台令史,迁为郎,乃上两都赋,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宪败,固坐免官,遂死狱中。
这是根据范晔(书中此字少一笔,是为避讳而缺笔)的《后汉书》说明班固的人生经历。大意是说他的姓名与字,籍贯,九岁时就会写文章了,长大后博通群书,在东汉显宗(东汉第二位皇帝,光武帝第四子)时任命为兰台令史,后升为郎官,此时献上两都赋,后来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中护军,但战败受连坐入狱,最终死在狱中。
以下才进入两都赋的正文:
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
注:《毛诗序》曰:诗有六义焉,二曰赋,故赋为古诗之流也。诸引文证,皆举先有明后,以求作者必有所祖述也。他皆类此。
这是说古文中的赋这一类别,来源于更古的诗经之诗。流,是与源相对而言,源为初始处,流则为从源出来以后的发展变化。李善根据汉代毛诗的序中所说,诗经的诗包含有六个方面的意思(六义,即诗的风、雅、颂,赋、比、兴),其中的第二种就是赋,所以说赋是从古诗流变出来的一种文体。
又说注中引用的各家说法,都按照各家出现的时间先后来引用,由此说明写文章的人都是根据古人的有关说法而属文的。在这条注里是这样,以下其他的注,都与此类似。
李善的文选注已经很好了,此外还有六臣注以及现代学者高步瀛的《文选李注义疏》,都是很好的参考资料。
这是昭明文选的另一种古代刻本
这是昭明文选的六臣注之古代版本
高步瀛的文选李注义疏
六臣注,指唐代李善、吕延济、刘良、张铣、李周翰、吕向六人的注。比李善注有更多的内容。
高步瀛,河北霸县人。清代举人,入民国后任教育部司长,后辞官任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教授等,著《孟子文法读本笺》《唐宋文举要》《汉魏六朝文选》《明清文选》《古今辞类要注》《文选李注义疏》等。
义疏是搜集更多的资料,为李注进行补充,此书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了。在读昭明文选李善注的时候,可以拿来参考。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茜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