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佛陀告诫众生(佛说的众生包括什么)

导语:佛说众生的烦恼心病②(佛医慈行7)

佛家对烦恼(心病)的辨析非常细致,第二类就是随烦恼 其又分为小中大三种:

1.小随烦恼:

忿:心里郁闷想发脾气,看到谁都不对、都讨厌,整天都在怨天尤人,只有自己才是好的、对的;

恨:常为小事或误会而怀恨在心不得释怀;

覆:做错了事,就想用种种办法去掩饰,心里不光明坦荡,而内在这种掩饰之心却非常痛苦;

恼:常常对他人发火,以粗暴言行骚扰他人,或疾言厉色的怒骂别人,使他人也起苦恼;

嫉:对他人的优点、学问、道德、成就等无时无刻不在嫉妒中。嫉妒之心男女老幼都一样会有,这种业力的缠缚相当牢固,不易转化;

悭:因为贪而形成的一种吝啬,悭与贪不同,“贪”是希求多;“悭”是拥有很多财物,而舍不得施与他人。不仅是对钱财悭吝,还包括有对技术知识道理的悭吝,不肯惠施于他人;

诳:虚伪的夸大,不自量力,或是以言行假装有才德,为求名利来欺骗他人;

谄:以言行隐藏过失,并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损。这是为了取信于别人,拍马屁也是一种谄。小孩子做错事后,往往为了怕被打而表现乖,这就是谄 的心态;

害:伤害他人,常以打杀、恐吓等侵损逼害众生)憍(自己有所成就时,产生高傲自大的心理;

2.中随烦恼:

无惭(无耻):觉得自己了不起,难得有一下自己觉得脸红的事;

无愧:愧是内心对自己所作所为感到难过,若无这种反省之心就是无愧

3. 大随烦恼

①不信:既是对于真理、三宝的功德、自己与他人能修行解脱,这三件事情没有信心、不能信受;

②、懈怠:既是懒惰,对已做、未做的善业不努力做、不愿意去做;对于坏事,也不愿去断除。坐禅或念佛人往往因懈怠而去睡觉。

③、放逸:对烦恼的生起没有警觉之心,不约束自心,被贪嗔痴驱使而放纵去造恶业。譬如在禅修静坐时缺少定力而浮想联翩,臆想其他贪爱的人事物; ④、昏沉:既是没有足够的心力保持清明的意识,对当下应对的人事物或修行之事,脑子不清醒昏头昏脑,一天到晚身心颠倒;

⑤失念:虽然神志清楚,但对于现前之意念,缺少专注力,不能明记刚才所发生的境界。例如:静坐时原本你是在念佛,忽然间想起还有一件事没做完,要怎样安排与处理等,心念就想到那件事去了;

⑥、散乱:既是因失念而引起的内心妄念纷飞,心念流散杂乱 、胡思乱想,东想西想,停不下来;

⑦、掉举:于所观境,心不安定,常回忆过去。比如,一个人修到初禅后要入二禅时,他一直会回忆初禅的境界;

⑧、不正知:对于所观之境,不能正确明了;对自心不知安在何处。例如禅修静坐时,对于身心的调整与次第不能明了。

当以上两大类的烦恼一现前,其就如无形的丝线,缠缚身心,剪不断,理还乱。常使人心里结下一生难解的疙瘩。所谓心有千千结。身心被烦恼束缚,而烦恼又能结集一切生死,形成各种苦果,因此烦恼病障又被称为缠或结。

另在佛学中还把众生的烦恼归纳为一百零八种,称为百八烦恼;寺院朝夕撞钟一百零八下的寓义,既警示众生消除这一百零八种烦恼;而佛教信众平日手持的一百零八颗佛珠手串,则表示求证百八三昧而断除这108种烦恼。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嫣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