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哲学中我是谁(我是谁哲学问题谁提出来的)

导语:哲学史下的“我是谁”解读:何为“我”?从唯心、唯物主义来分析

“我是谁”是哲学史上的三大问题之一,因为这一简短而深刻的发问,产生了无数的哲学家,也困惑了无数哲学家。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差异、我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哲学间的差异这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对比探讨。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时空是运动形式,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个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看重看待问题相对客观;但是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意识的,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看待问题相对主观,缺乏客观的实践论证坐标。

一 唯物主义下的“我”

因为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所以对“我”的解释更加偏向于生物学上的意义,唯物主义认为,我是客观存在于生物界的一个真实个体,是人类的一员。要探讨“我是谁”,必然得了解“我从哪里来”。

学界普遍认为,人是从猿猴进化而来,往前再追溯,可以到宇宙大爆炸和物种的起源,生物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想必大家都在生物课程上学习过,在此便不多做赘述。在唯物主义的范畴里,我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不因意识的改变而改变,但是这个生命体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外界条件的改变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如生老病死。

上面是基于现代哲学和科学体系而产生的对于“我是谁”这个命题的解读分析,那么在古代时,我国人民是如何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呢?大家熟知的是,在我国文化体系中,有女娲造人的传说,传说人是女娲用泥捏出来的。虽然没有切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但是这也是远古时期先民们对于人类起源的一种朴素认知。根据这种认知我们可以推断,“我”是客观存在的,是自然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人们仅仅探讨了人作为生命体的客观事实,但是人是有思想的,不能简单的去定义划分,人产生了思想,思想也反过来支配人的行动,而在唯物主义的框架内,物质决定意识,即“我”这个生命体决定“我”的意识,事实究竟如何,到目前也无统一的论断,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感受到的是,物质意义上的人很容易受到意识意义上的人的支配,例如人们对身份的认同会促使其做出特殊的行为。

由此可见,“我”不仅仅是一个生物,可以产生意识,可以有特定的思维,但是“我”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这种意识会促使我们去做出改变,正如人永远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不同时空内也永远不会有同样的“我”。

二 唯心主义下的“我”

在唯心主义的范畴内,“我”是因为意识而存在。大家最熟知的应该是笛卡尔说的“我思故我在”,当“我”进行思考的时候,肯定会有一个执行思考这个活动的主体存在,这个主体是思维者的我,不容怀疑。与大哲学家笛卡尔主张“我思,故我在”不同的是,康德倡导自主意识,沙特更是提出人生取决于自我选择,这是西方学者对于“我”的思考和解释。

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儒释道占据主要地位,如家学说倡导“吾日三省吾身”,倡导物我与一;道家则宣城返璞归真和我与道同,认为人是由炁构成,且道家有修真一说,讲究修炼神气;佛教则宣扬物我皆空,明心见性,识得自我便可成佛。三个派别虽然略有不同,但在对于“我”的认知是大致一样的。

无论是哪种文化体系下的观点,都在过分强调意识的主导地位,承认意识决定物质,因为意识上的我,才有了物质上的我。,如果思想和意识不复存在,那么“我”是没有办法被证实的,但是此种观点存在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是忽略了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命体,“我”无论是作为人还是其他生命体,都是客观存在于宇宙中,虽渺小却不可以忽略。

如果说我是意识的产物,那么意识又由何而来,若是认同意识是“我”思考的产物,那么就变成了唯物主义,所以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即使不探讨意识的由来,那么如果意识不存在是否“我”就不存在了呢?如果回答是,那么人死后这个人还存在吗,他的意识不在了,但是身体还客观的存在着,这是客观存在的实事,无可辩驳,因为其他人的存在可以证明这个实事的存在。所以意识可以证明我的存在,却无法复制一个我出来。

三 结语

如果把我认为是物质的,那么身体不停的变化之后,我也早已不是原来的我,如果把自我认为是连续的意识和感觉,那我暂时放空自己,或者进入睡眠状态后,甚至说进入昏迷状态之后,暂时没有了意识的我还存在吗,当重新清醒进入感知状态后,我是否也已经跟原来的我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如果没有客观存在于世间的物质的我,那么意识由何而来,如果意识不复存在,那么物质的我又该何去何从,又该如何被证实我的存在性。这是一个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永远也找不到正确答案,因为两方相争之下,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任何一种观点都存在致命的缺陷。

人具有存在的矛盾二重性,存在着精神意识和物质的对立统一,这种矛盾的二重性迫使人们将在自身象意识中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将自身一分为二,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在现实生活当中将自己一分为二,并且在她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所以决定了人会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自在的存在方式,也会有追求精神生活的自觉存在。

在人的认知实践活动过程当中,我们在不停的向自己发问“我是谁”,这种彼此之间的发问和对自身的发问产生了哲学,由此便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我是物质,一种认为我是意识,两种观点相互对立却又相互补充,对我“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最全面的解读,也正是这种辩证和反思,推动了人类世界的发展。

作为哲学史上的三大难题之一,“我是谁”这个问题应该会一直存在下去,并且永远没有定论,但正是这样的辩证和思考,会促使人不仅期望完成物质上的积累,也会追求精神上的实现,在实现人的自我超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我是谁?哲学上的一个有趣的问题——“自我”和“本我”

2 “我是谁?”——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现象学探索

3 哲学:人的觉解——从哲学与人的关系中对哲学本身的反思

4 我是谁——浅谈佛教的自我观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熊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