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平仄基本格式是什么(对联的平仄基本格式怎么写)
导语:对联的平仄基本格式
对联又名春联、楹联。是一种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结构相同的文体。其广泛用于纸书、木刻、石刻等,粘贴雕刻在显要的位置,简明易懂地表达了思想或介绍了事物的始末与走向。
第1节、 常用对联的平仄基础格式
这里我们主要列出最常用的五言对联和七言对联的格式
1、 五言对联的两种正格式
1、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2、 七言对联的两种正格式(就是在五言对联的每句前加两个与原句平仄相反的字)
1、 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意观察有两个特点。
1、 每联的上下两句相对应的位置的字的平仄是相反的;
2、 每联的上句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句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
关于平仄是怎么推导出来的,相同于格律诗平仄的推导方法,以前我在《如何推出格律诗16种基本格式,记住16种变格式,解除死记硬背之苦》一文中讲过。
第2节、 五言、七言对联的平仄格式的变化
在第一节里说的对联的正格式也是格律诗里的对仗格式,要求相对于对联比较严格。
现实中,对联相对于格律诗里的对仗略为宽泛一些,对联在非正格式情况下,奇数位置的字的平仄要求并不很严格(上下句最后一个字不能改变)。
偶数位置上的平仄不可以改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对联的结构是二二一,例如:“绿水_青山_翠”。偶数位置的词的后一个字都在词的节奏点上。
当然,也有二一二结构的句式,例如:“微风_吹_弱树“的结构就是“二一二(二三)”。
为什么要说句子的结构呢?因为有人提出,“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提法不够严谨,应该说词的节奏点“应该分明”(因为节奏点不一定都在偶数位置上)。我感觉这一提法也是有道理的。
五言的第三个字和七言的第五个字也要视句型决定改变与否,因为有可能出现三连尾。还有人讲,三连尾要放宽,必要时也可以使用。理由是特定词组的要求,如地名祁连山,俄罗斯等将会永远被排除楹联之外;又有人说,三连尾在对联里是不允许的(句子的后三个字同为平声字或同为仄声字就称之为三连尾)。
例如: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一格式,你若把第五个位置的平仄该变后,就会形成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这就造成了三连尾的句式出现了,这是不允许的。我认为,即使放宽要求也要有个度。三连尾在读咏时没有了顿挫感。
五言对联整句中不可出现“孤平”或“孤仄“,七言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偶数位置平仄不可改变。
例如:“仄仄平平仄“这个上句中的第三个字改为“仄”声字,
就会形成:仄仄仄平仄。你若意境要求必须改,就应该补救一下(格律诗里提到的拗救方法),那就是同时把第一个字改为“平”声字即:平仄仄平仄。即使两个一起改,看着就有点乱。所以,五言句的第三个字和七言句的第五个字最好不要动。我的观点是,只有第一个字随意为好,越是接近正格式越好些。当然了,这只是我的看法。
另外,非正格式情况下,上下两句的奇数位置的字不一定要求平仄相反(上下句最后一个字平仄必须相反,即上句是仄,下句是平)。这些就是相对于格律诗对仗的宽泛之处。
以上所言的放宽程度,业内的大师们的说法也都不相同。就是说,放宽的尺度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像格律诗的变格式那样,最起码有个平仄表格。
因此,我们在拟写对联时,最好还是采用正格式。尤其是公之于众,贴刻在显要位置上的;或者你在邀对时,最好还是要用正格式,以便对句人的对句构思。
第3节、 对联的“韵”
关于对联讲究“韵”这一概念,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因为我还没有看到关于这一概念的提法,或许也是我没有看到有人已经论述过了。以下谈的是否正确,望友们给予批评指正。
这一提法的思维来自于格律诗的押韵要求。因为格律诗里最忌讳的八大韵(有人说十二忌)中有“撞韵”和“挤韵”一说。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两个名词。
1、 撞韵:“撞韵”就是在格律诗里,不该押韵的白脚字位置上用了该诗同韵部的仄声字。
例如:青山绿水白云绘;
翠柳微风紫燕飞。
这个联从“平仄“角度去看没有问题。
但是,这个对联上下两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在同一个韵部“五微”里的字,“绘”是“五微”里的“仄“声字,“飞”是“五微“里的“平“声字。(我们这里整篇所言都是以“中华新韵”为标准。汉语拼音一二声的字为平声字,三四声的字为仄声字。)
因为格律诗最后是讲究朗咏的,同韵部的两个尾字就会弱化了朗诵的效果。
而对联与格律诗又属于同宗文体,因此说,对联也是要讲究“韵”的。我认为,对联也不可以“撞韵”。
2、 挤韵:挤韵就是在格律诗里,押韵的那一句里不能出现与韵脚字是同一韵部的字。
有人说不能用同韵母的字,我觉得不够严谨。因为《中华新韵》里一个韵部里有相邻的韵母的字,我认为还是以韵部为单位要严谨一些。
例如:《中华新韵》“十一庚“里就有“同tong”、“丁ding”、“橫heng”,显然这三个字不是同韵母,而是邻近韵母。
例如:青山绿水白云绕;
翠柳红梅紫燕飞。
在这个下句里的“翠”、“梅”、“飞”就构成了“挤韵“,包括上句里的“水”字,用句流行语说,就是“撞衫“了。他们同为《中华新韵》里的“五微”一个韵部里的字,只不过有的是“平“声字,有的是“仄“声字(这种“挤韵“事情,我在写对联时也时常出现)。
“挤韵“同样也是弱化了朗咏的效果,因此也要避之。最好是上下句里都避开。
3、 重字:就是在一幅联里尽可能地不要出现重复字(叠字联除外),格律诗对此也是
这样要求的。严格地讲,“重字“也属于“挤韵“范畴内的问题,但比“挤韵”更加严重。
第四节、结束语
以上谈了一些关于对联的“平仄“要求,有不当之处还望友们多多指正。
对联也好,格律诗也罢,“平仄“韵律都好掌握。要想写好,关键还是在于“立意”,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出最美好的意境,才是难点所在。
有人看重意境,重视结果;有人关切格律,注重过程。在我看别人的对联时,我觉得都没错。谢谢你的阅读!
有关对联的其他要求,比如词对、结构、合掌等等,本条文不再叙述。在此恳请您:多提宝贵意见;保持联系,共同加油吧!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梓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