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社会

孩子看了很多书还是不会写作(孩子看完书不知道讲的是什么)

导语:孩子看了大量的书却不会读写,原因在没有掌握精读的方法

为什么孩子读了很多书,但语文的读写能力依然不行?

这有两个原因:

第一,阅读根本在于“厚积”,积累贵在坚持。孩子积累到一定的量后,“薄发”是自然而然的事。但阅读能力的质的提升并不一定在小学阶段。

第二,孩子并没有在大量阅读中掌握精读的方法,导致孩子的阅读是高耗低效的。

那么,如何训练孩子的精读能力呢?

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方法:

01

出声朗读

朗读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朗读要基本做到正确、流利,水平好的孩子要能有感情。正确即不读错字,不读破句,孩子对句子的层次要能准确把握。一篇文章也是有层次,有顺序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能帮助孩子理清文章的脉络。而有些孩子在默读时,迷迷糊糊,看了半天也不知讲了什么。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尤其重视孩子朗读的训练。在蒙学时就要求孩子将所学内容进行熟练地诵读,直到会背。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多读有助于促进孩子对内容的理解。

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第一学段到第三学段都有朗读的要求。可见朗读不仅是语文学习的手段,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

朗读增进孩子对知识的记忆。

朗读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到学习中,孩子的学习就会入脑入心。

朗读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有些孩子在看课外书时,总是注意力不集中,读了后面的,前面忘记了。出声朗读,可以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课外书朗读,可以与默读结合。重点部分可以朗读,其他部分可以默读。

02

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作圈画,批注。

孩子可以根据读写的需要,圈画出自己认为感触较深的语句,文章的重点语句。

在阅读时把关键词句画出来,在回读时,通过这些圈画出的语句,整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就很清晰了。

作批注有利于孩子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孩子读书时,由书中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或以前读过的书,将新知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

读后,孩子还可以把圈画的语句摘录下,积累作文素材,同时也对书有更深的印象。

摘录可以是纯粹的摘抄书中的语句,也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写下来。关于如何摘抄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做过介绍。这样积累语言更有效

03

指向写作的阅读方式

作文写得好,阅读能力也不会差。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阅读与写作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孩子读书时没有想到如何把阅读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样的阅读就与写作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读得多,也就未必能写得好。

指向写作的阅读,就是在阅读时,停下来思考一下,文章哪些内容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作者的哪些表达方式自己也可以学着在作文中进行模仿。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最终形成读得越多,写得越好的正循环。

04

读后交流

读了会说,才是真懂。

说是口头表达。读后跟父母和他人聊聊书中的内容、人物、情节、感受,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也能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但是我们不必每读一本书就与孩子交流读后感想,这样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长在跟孩子交流时,要注意方法和时机。

儿子三四年级时喜欢读郑渊洁的书,我给他买了两三套。那段时间,他做完作业就喜欢捧着书看起来。我故意激他,说这种书除了有趣外,好像没有什么可读的。他反驳说了一大堆关于郑渊洁和他的书。我知道孩子是真喜欢,才愿意跟我分享。

我的体会是:孩子都愿意分享喜欢的书。

精读的方法,可以选择性地加以运用。坚持做下去,孩子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高。

本文内容由小涵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