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影视

寻根探源是什么意思(寻根探祖)

导语:寻根探源话节俗

泰山石/文

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和发展,与农耕生话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缺乏科学知识,社会生产力很不发达,先民们对生存的自然环境,如天地山川,飞禽走兽等产生一种自然质朴的原始崇拜心理。崇拜既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产生的源头。

在以农为本的原始社会,先民们赖以生存的是上天赐予风调雨顺,土地厚赠五谷丰登的谷类。因此,先民们一直怀着虔诚的心情来祭祀天地。《周书~泰誓上》:天佑下民。天,是我们的祖先想象中的万能者。《礼记~郊特牲》:社祭土。土地,是先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古代称祭土地为“社祀”,每年在土地神生日二月二这一天,都要设坛祭祀,祈求农业丰收。此外,还有日月崇拜。“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以朝,夕日以夕。(礼记)”感恩阳光雨露,滋润人畜,促进植物生长,进行祭日祭月。对祖宗的崇拜,主要是对先人、远祖繁衍和养育后代,创建家园,不忘其恩德的崇拜。如清明节扫墓、中元节放河灯拯孤照冥、寒衣节在祖先坟墓前焚化纸衣等,均包含有怀念先祖,勉励后人之意。

我国的岁时节日是一个能动的文化因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形成固定的时间和节点。如先秦时期初具雏形的春节、上巳、端午、中秋、冬至等节日元素。这一时期的节日习俗大都在原始崇拜上,信仰色彩浓厚,如春节避山魈恶鬼,端午节划龙舟等。

汉代是中华民族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技进步,文化发展,为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除夕、元旦(春节)、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等都是在汉代基本定型。这一时期,比较典型的是增强了节俗的人情味和真实感,用一些历史人物来纪念节日,取代了原始崇拜和信仰,代表性的有端午节纪念屈原、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等。尤其是“太初历”确立以建寅月为岁首,打破了先秦时期的原始崇拜,为节日习俗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节俗在自身的发展中,逐步将风俗上升为礼俗,一些礼俗变为风俗,风俗和礼俗融为一体,被人们约定俗成地接受并沿习下来。现在,这些节日礼俗都能从汉代找到源头。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促进了民族的大迁徏、大融合,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大交流,加快了节日文化的融合和发展。如节俗文化中的骑射、蹴鞠等杂技游艺成分等。特别是宗教信仰与节日相结合,推动了节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使节日更加深入人心。如“腊八节”,佛教宣传是佛祖成道日,每逢这一天,各大、小寺庙都制粥舍众,后演进形成了民间吃腊八粥的习俗。魏晋玄学和清谈之风,也为这一时期的节日风俗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表现在宴饮游乐方面,如高谈饮乐、诗酒风流等。

到了大唐盛世,文化的大发展把节日从原始祭拜、禁忌的神秘气氛中转变为礼仪型,成为良辰佳节。如春节,变成是庆祝上一年的丰收,放爆竹原为驱鬼,此时成为庆祝新禧; 元宵节的祭神灯火,演变为赏灯活动; 中秋节的祭月,发展为赏月、拜月、赏桂,喜庆丰收;重阳节由登高避灾变为秋游赏菊……此外,还增添了放风筝、拔河等文化娱乐活动,使节日日益丰富多彩,成为欢快喜庆的节俗活动。

由此可见,传统节日的源头来自于崇拜。经过几千年的进化,在不知不觉中摒弃了愚昧的部分,留下了有益的内容,成为凝结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并不断发扬光大,以满足各民族社会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不断丰富和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快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