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美容

圣经西面的意思(圣经西方)

导语:《圣经》与西域(一百零五)

先放一张对比图。左图为犍陀罗雕刻,表现释迦太子出生后,接受灌顶。灌顶有给受洗者加注神圣性的含义,佛诞日因此也被称为浴佛节。释迦太子接受灌顶,或者称受洗,在中国形成了一个成语——醍醐灌顶。

右图为达芬奇绘制的《耶稣受洗》,与释迦太子受洗的仪轨类似。

《穆天子传》显示溽水(弱水)为今额济纳河,昆仑为今阿尼玛卿山,则据《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推演大秦国在弱水昆仑的西侧,与实际地理比对应为今哈密沁城乡附近,“沁”通假“秦”。基督教产生于今哈密沁城乡一带。敦煌出土《大秦景教三威蒙度赞》中“大秦”,《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幢》“大秦国”应指今哈密沁城乡一带。

《丝路山水地图》地理显示明朝以前撒马尔罕位于今焉耆附近,则古印度,察合台汗国印都斯坦大致在今塔里木盆地和罗布泊之间。

基督教和佛教产生和传播的地域犬牙交错,所以其中诸多习俗类似。比如上述的受洗、灌顶。萧衍《和太子忏悔诗》“兰汤浴身垢,忏悔净心灵。”说明佛教早期重视忏悔,佛教汉化的过程中,忏悔、受洗的习俗减弱了。而基督教西传的过程中,忏悔和受洗的习俗增强了。

王筠《和太子忏悔诗》“翘心荡十恶,邈诚销五罪。”“十恶”的概念与基督教“十诫”可能有关,十诫,是《圣经》记载的上帝借由摩西之口向以色列民族颁布。

《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幢上所刻天神,手捧莲花,与佛教类似。

基督教教徒在吃饭前总是会在默默的祷告,感谢主赐予食物。《西游记》中唐僧吃饭前要念斋经,这一点佛教与基督教类似,只不过佛教餐前祈祷的仪式在普通教众中逐渐消失。

霞浦摩尼教文献中,夷数(耶稣)极受崇拜,被称作“夷数如来”“夷数和佛”或“夷数王”.耶稣的早期称谓“佛”“如来”与佛教类似。

在此系列文章中,我应该已经不下十次重申基督教、佛教早期产生和传播的地域都在中国西域,大致今新疆,故两者观念、风俗、仪轨相似点车载斗量、不可胜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因现在主流观点与中国第一手史料和实际地理推出的结论有天壤之别,为正本清源,畚土、锱铢不敢弃,以再现中国文化的云蒸霞蔚、凤翥龙翔。

再回到释迦太子受洗和耶稣受洗的相似点上。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卷二“九龙在上而下香水,洗浴圣尊”。“醍醐灌顶”的“醍醐”是一种香水,一般解释为“酥油”。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的小雨象“酥”一样,说明“酥”有三个特点:一,清凉;二,透明;三,有草木清香。

具备这三个特点的“酥”应该是植物精油,现代常见的有玫瑰精油、薰衣草精油等等。“酥”不可能是奶油、羊油等动物油脂,动物油脂的熔点一般在30度以上,没有清凉感 ,没有草木清香,甚至有油腻感、膻气,不可能是韩愈诗中早春小雨所比作的“酥”。

指植物精油的“酥”,可以作为或者调兑女子护发、护肤的香泽,“一亲芳泽”即由此而来。中国早期的植物精油“酥”是世界香水工业之滥觞。陆游令唐婉一恸而绝的“红酥手,黄螣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红酥手”应该指唐婉涂了植物精油的,散发着淡雅氤氲香气的手。陆游一定知道唐婉喜欢用什么精油,素馨?蔷薇?怎能不令唐婉痛断肝肠?

白居易的《花非花》更隐晦一些,“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什么有花之芬芳,无花之媚态?什么如雾之弥漫,无雾之迷蒙?只能是女子身上洒的香花精油。

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句,说明袖中有香囊。法门寺出土鎏金银制香囊,内部铆接两个圆环和香盂,平衡环之间及内平衡环与香间成直角相互铆接支承,与现代陀螺仪构造原理相同,使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

法门寺鎏金银质香囊

有观点认为唐代将银质香囊盛上固体香料,点燃,置于袖中。我不敢苟同,固体香料的燃点200-300度,金属是热的良导体,香料燃烧时即使外部香囊温度稍低,也不会低于100度,贵族女子随身带着这样一个火器,不会时常烫得一声怪叫吗?

贵族女子的服饰都是丝质或者毛皮,随身带着火器,不怕失火吗?晴雯为了雀金裘付出怎样的代价?而且丝质服装色牢度低,只能30度以下冷水洗,低温熨烫,总是在这样一个火烧火燎的香囊旁,会被烫成什么样?褪色成什么样?

退一万步说,贵族女子不怕烫,丝绸服饰不怕烫,香囊能保证不撒香料,但是保不齐香灰啊。香灰太轻了,走路带风都可以四散。能想象仕女一阵香风过处,香灰迤逦不断吗?

综上所述,法门寺银质香囊中装的应该是液态或半固态的“酥”——植物精油,也就是“醍醐灌顶”的“醍醐”。

本文内容由小欣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