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式上升模型(什么叫螺旋式上升)
导语:螺旋式上升理论
螺旋式上升理论
前言:给大家分享一个理论,也不能算自创吧,因为这几天在文字化的时候,发现早在马克思的辩证法里就有螺旋形上升这个理论,我进行了相应结合,并提供应用场景。从两年前第一次创立这个理论并在团队内分享,到现在,发现用的人逐步增多。通过螺旋式上升理论能够切实地解决一些问题,极大地提高沟通效率并且解决人员成长问题。
模型讲解
为便于理解,我做了一个LR模型。
如图所示的螺旋(弹簧),有一条垂直切割线L,连接着螺旋同一个面上的点,从下往上的交接点分别是D1、D2...DN,每上升一个点所需要经历的那一环螺旋称为R。
切割线L代表着一件事情,而螺旋上的交接点D1—DN代表对同一件事情L的不同看法。
并且每上面一个点是对下面一个点的否定,也就是D2是对D1的否定,D3是对D2的否定,而D1到达D2需要经过螺旋R1。
解析1 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就是对同样一件事情,有的时候认为它是错的,过段时间认为它是对的,又过段时间认为它是错的...循环反复。
举个例子:
在接近五年的销售管理历程中,对于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当然,两者都重要),我就有过多次不同的认知。一开始认为结果更重要,后来认为过程更重要,又有一段时间认为结果更重要,现在认为过程更重要。
那不同的认知会影响团队最后的业绩结果吗?事实证明不会,反而是每一次的认知改变,都是给予对团队和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做出的关注点的改变,并且这样的改变帮助团队和市场获得了质的提升。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呢,D2对D1的否定,并不是简单地认为D1是错的,而是在接受D1的基础上进行了否定迭代,这种否定是哲学上的肯定的否定,而不是完全推翻。
解析2 如何从D1到达D2,D2到达D3呢?
模型讲解里有提到D1到D2要经过螺旋的一环R1。恰巧的是这个R与前段时间流行的一个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简称达克效应)。这个路程R我们可以看作从D1的愚昧山峰,到绝望之谷,再到开悟之坡,最后到D2的平稳高原的一整个过程。也就是每个R就是一个完整的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的完成过程。
要想让自己的思维层次站在更高的层面,就取决于走了多少个R,完成了多少次达克效应。
但是很悲观地发现,绝大多数人都处在自己的DN层面的平稳高原,或者愚昧山峰,并久久不愿再走一次R,因为再次跌入绝望之谷太痛苦了,或者他自认为自己已经处在了顶峰。事实上,自己主动跳入绝望之谷的极少,预计1%不到,这些人执着、悲观、钻研、天赋奇才。
多数人开始R循环的原因是被人“踹”入绝望之谷,开始情绪低落,之后经历一段时间反思和复盘,自我学习或高人指点,逐步走向开悟之坡,最终到达新一轮的持续高原。
那么这一轮R循环中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谁呢?帮助我们走向开悟之坡的人吗?当然这些人必须要感谢,但是我认为更需要感谢的是愿意“踹”你的这个人。因为这个角色吃力不讨好,很少人愿意做这个事,更多人愿意雪中送炭,帮助他人。 同时,可惜的是,有极少数人永远留在了绝望之谷,开始悲观厌世,一蹶不振。
解析3 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对或错。
这个论断相信每个人都听过,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对这句话的统一解释,多数人处于认可但没有理论支撑的懵逼阶段。螺旋式上升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对、错只是不同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认知,遇事不能轻易否定或者肯定。
总言
人生就是从D1开始走到DN的过程,DN的高度取决于走了多少个R,人生的时限是固定的,走多少个R取决于每一个R所经历的时间。每经历一个R会接触到踹你下绝望之谷的人,帮你上开悟之坡的人,奉承让你持续在愚昧山峰的人,在这这个过程中最应该感谢的是你陪伴时间最久的自己,然后是愿意踹你的人和愿意帮助你的人。
应用场景:
1.沟通
当前沟通场景面临的痛点(输出型沟通)
a.沟通方不在一个频道b.重复你来我往的争辩c.沟通双方或者多方都执着于信息输出,坚信自己的观点d.重复无效的争论和说服占用大量时间,沟通效率低
以上痛点的根本原因:本位思想,没有信息的分层工具。
解决方案:利用LR模型进行信息分层。给自己和对方的认知进行定位,清晰自己认知处于什么水平,对方的认知属于什么水平。
完成信息分层后,对低于自己层次的认知进行说服,高于自身的认知进行吸收迭代。
2.自我成长
多数人成长停滞的原因是认为现有的认知是目前最高水平的认知,所以固守自我,然而并不是不愿意成长,而是没有理论支撑,
不愿意轻易否定现在的认知。螺旋式上升理论为自我成长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自我否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否定现在的认知不是完全的推翻
和不认可,而是肯定现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迭代升级,这是可接受的否定。
所以螺旋式上升理论为个人成长提供了理论依据,鼓励个人进行自我否定,完成认知提升。
其他的应用场景如人员判断、策略制定等等。
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迪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