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娱乐

彝族丧葬文化的意义(彝族实行什么葬)

导语:彝族丧葬应取缔不文明的部分,向更加文明节约的方向发展

彝族丧葬应取缔不文明的部分,向更加文明节约的方向发展

杨登堂

漾濞彝族丧葬习俗相当繁琐,并且带有一些迷信色彩的东西,尤其是漾濞腊罗支系彝族和罗武支系彝族,

必须进行改革,保留先进文化成份,取缔一些不文明的丧葬方式,使彝族丧葬走向更加文明、更加节俭的方向发展。

(一)、逐步改变铺张浪费的丧葬风俗。

我们要抛弃铺张浪费,彝族习俗,丧葬礼仪非常隆重,而且过程较为复杂,耗资惊人,民间有“死人不吃饭,财产分一半”的俗语。大都就是抹不下面子,丧事大操大办之风愈演愈烈。一些比较富裕的地方,人们大都存在着攀比心理,导致丧事大操大办之风愈演愈烈,使得部分不太富裕的丧户也为了所谓的“面子”跟风而上,排场越来越大,费用也越来越多,某些地方甚至出现了“死不起人”的惊呼。我们彝族地区,有人去世了,邻居和三亲六戚所有的人都要带着财物参加丧葬活动,这也就成了一份债务性的情礼,待日后受请的人家有了红白喜事时,也要相应的还礼,如此往返无穷的轮回下去,自然成为一种社会负担。也就是这种陈规陋习造成许多家庭倾家荡产。

目前我县已经出现红白理事会,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婚丧嫁娶中攀比奢侈、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费观开始抬头,这不仅造成严重的铺张浪费,也给群众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解决这些问题,建议要成立治丧委员会,统一料理婚丧喜事,提倡勤俭办婚丧诸事,有条件的地方县乡领导到场吊唁,解除群众的面子思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县对这一现象就如何引导农民思想领域建设这一课题展开了思考。红白理事会和治丧委员会的推广是我县遏制这一现象的好方法。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恢复和发扬先进的抛弃落后的东西。

(二)逐步取缔土葬,提倡火葬。

逐步改变土葬方式,实行文明的火葬。由于实行土葬,现在出现了死人跟活人争土地的现象。既浪费又不文明。土葬有以下劣势:

1、修坟、立碑占用耕地,影响机械耕作

彝族古代沿袭下来的传统土葬遗体必定造墓修坟、立碑。墓在地下,不占土地。坟、碑在上占用土地。若把全国实行土葬封坟的坟头和墓碑占用的土地总起来计算一下,数字肯定大得惊人。但这和公墓所占土地情况不同。修坟头占用的土地或者说就是耕地,它只能说是一种浪费(当然一些地区出现的高档石砌坟墓除外)而公共墓地包括富裕农村地区所建的坟墓占用土地不仅仅是浪费,可以说是破坏土地。因为坟头没改变土地的特性,平掉坟头以后可以继续复耕,永续利用。公墓石碑林立,成了石头钢筋水泥的世界,复耕再用谈何容易。这应引起注意。

  进行土葬的坟头墓碑和所植的坟前树,成了耕地里的“拦路虎”,影响机械耕作,弄不好还会造成机器坏人亡的事故,这是令农民头疼的事。

 2、棺木浪费木材,扎制“纸活”和焚烧冥币浪费纸张易引起火灾。

实行土葬,必定用棺材装殓尸体,在厚葬攀比之风的影响下,棺材越做越大,这样把大量的木材以棺木的形式埋入地下腐烂,实属浪费。有数字表明,棺木浪费木材是惊人的。土葬所必须的棺材要消耗大量的木材。每副棺材要上好木材材板长2米,5块板子约3.4米,合半方左右的木材,我县就十万人,总消耗量也是个庞大的数字。加上其他方面的木材消耗,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因素将大大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状况。

同时,“事死如事生”、“灵魂不死”等观念影响,使人们大肆扎制“纸活”和焚烧冥币,所有这些,烧掉了许多纸张,一方面刺激了纸桨生产,浪费了资源,增加了环境负担,另一方面焚烧冥币和“纸活”还容易引起火灾。

3、殡葬程式繁琐,迷信色彩浓厚,不利精神文明建设

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土葬模式,附带有繁琐的丧葬礼仪以表达生者对死者的敬慕、怀念、哀思,其中有许多合理的成份,但过于繁琐,浪费时间和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合拍,其传统的封建迷信的东西如看阴宅风水、选宝地一类影响人们心灵,不利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所以我们在提倡忠孝的同时,要提倡“厚养簿葬”文明丧葬,恢复和发扬我们彝族的优良传统——火葬。

4、传统殡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土葬的仪式繁琐,整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比如挖坟、下葬、宴请答谢亲朋好友等。另外,由于人口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如果实行土葬,每逢清明,子孙后代为了祭祀先人,往往不远万里劳累奔波。

5、传统殡葬污染环境

土葬对地下环境的污染问题,虽然现在还很难拿出非常科学的数据来证明,但土葬对地表水的影响则是可以想象到的。尤其在土葬坟墓集中的区域,这种因土葬而带来的污染是客观存在的。

当然这只能是逐步,首先要从县城抓起,县城人多地少,形成死人与活人争土地的情形,对于住在深山老林的彝族同胞,一时叫他们改变观念是很难的。一是山区土地广,在现实看没有葬不下去的;二是广大彝族居住在深山老林,几千年的“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一时改变不了,三是现在的火葬设施基本上都由企业运作,火葬成本高,山区的人到城里火化遗体,运费、火化费、停尸费等等,呈受不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在推广火葬的同时,在以后的殡葬改革过程中,出台政策要统筹考虑以上因素。

(三)逐步取缔有些地方存在搞封建迷信活动。

在丧事活动过程中,除了请阿毕和导师外,请和尚、尼姑等进行超度之类也是普遍现象。隆重一些的人家,把所有能想到的佛事活动一齐搞,通常要连续几天,直至出殡结束。如果在彝族丧葬礼仪中,不注意取缔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东西,势必会把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带到丧葬中来,甚至有些邪教组织就会趁虚而入,破坏我们正常的宗教活动,甚至有损于我们国家安全,这是不能等闲视之的。

(四)逐步改变生死观上的原始性

自古以来,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民族之一,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创造过许多灿烂的文化,有些文化甚至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如“十月太阳历”,“二十八星宿”,“毕摩经书在内的古典经书”。这些具有悠久文明的同时,也夹杂着一些极其愚昧落后、极其原始的世俗观念,这些观念以生死观为核心。

这种世界观。 首先是由我们地区滞后的社会发展形态所决定的,漾濞彝族认为世间一切动物、植物甚至山川、河流都有灵魂,并且灵魂不死,认为所有人死了以后,他的阳性物质死了,但他的阴性物质还不死,他离开人世间后还有一个来世,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只不过是一种过度,他的来世才是更重要的生存,所以出现了纷繁复杂的治丧、送丧、送魂等等,都是为了死者来世幸福。如果不为其多宰牲口,他的灵魂就没有陪伴,杀的牲畜少了就觉得没有名气因而造成彝族社会中不重视生时的享受,而重视死时的治丧的超乎家庭经济能力的操办,造成极为贫困的后果。这就是生死观上的原始性认知所致,我们要逐步改变这种状况。

(五)逐步改变不文明的丧葬形式

夜深人静,突然响起一阵阵哀乐,不仅搅得人无法安睡,那悲哀的乐声还给人们尤其是老人的心灵造成不良的刺激,说它是噪声污染,毫不过分。而在马路上撒纸烧纸、在城区放鞭炮,不仅污染环境,还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既然不文明的丧葬行为污染环境、危害安全、影响他人生活与社会正常秩序,就应当坚决予以制止。

但事实上,在一些地方,不文明的丧葬行为不仅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反而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就是许多人把不文明的丧葬行为当成了“孝”。  受“人死为大,入土为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办丧事的人家多给予极大的同情,把丧葬行为视为逝者的后人在“尽孝”,因此对一些不文明的丧葬行为也尽量容忍、包涵。群众有这样的想法,一些执法者也有这种想法,因而面对危害他人与社会的不文明丧葬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不忍或不敢从严管理,甚至放任自流。一些不文明丧葬行为的制造者则认为,夜半奏乐也好、当街烧纸也好,是对逝者的怀念与祭奠,是后人尽孝行为,声势闹得越大、知道的人越多,越能显示自己的孝心。因此搞起不文明丧葬行为来毫无顾及。

不文明的丧葬行为真是尽孝吗? 赡养父母、敬重老人是最基本的孝。“孝以顺为先”。顺应父母之意也是孝的重要内容。老人活着时,后人好好赡养他们是尽孝,老人“走”了,后人文明安葬逝者也是尽孝。作为新时代的老人,他们生前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保持民族美德,与邻居和睦相处,遵纪守法,不给社会与他人造成危害。如果为了纪念已去的老人,而影响他人正常生活,甚至给社会带来不良后果,这正是老人生前不愿看到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不文明丧葬行为不是尽孝,而是不孝,当然,更是违反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所以我们要逐步取缔不文明的丧葬行为。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奈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