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动物

和尚不吃肉的由来(和尚不吃肉是谁规定的)

导语:和尚不是不吃肉,而是不吃荤,那不吃肉是从谁开始的呢

综述

在我们许多人眼中,一个合格的和尚是完全不能吃肉的。在影视作品里出现的“酒肉和尚”在现实中其实很少,现在的出家人普遍一心向佛,胸中有戒律,嘴上有定力,不该碰的东西一律不碰。

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佛教刚刚传入我国的时候,和尚这个群体还是可以吃肉的,在那个时期,出家人只是戒荤,而绝对不是戒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和尚不允许吃肉这件事又究竟是从谁开始的呢?

荤腥与肉食有着什么区别?

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我们在生活中总喜欢把荤腥与肉食画等号。但如果我们仔细考证一下的话,就不难发现:荤腥所代表的绝对不只是单纯的肉食。

荤腥两字中的荤字,指代的其实是味道辛辣的植物,在厨房随处可见的葱姜蒜,其实都可以被归位荤。

对于出家人而言,这些味道辛辣的调料是绝对不能碰的,因为在佛教理念当中,这些能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的调味料是会影响出家人的形神的,如果对于这些调料进行食用的话,不利于出家人的修行。

而荤腥中的腥字,代表的才是真正的肉食,家禽五畜的肉都可以被此字代替。但是佛教在早期并没有禁止出家人食用这些肉食,只是不允许他们杀生。

这是因为早期佛教传播的过程十分艰辛,出家人没有钱修筑寺庙,更没有钱租得土地耕种,他们每日的食物来源都是化缘求来的,而这化缘又有着很大的偶然性,有时就能讨到一些肉食。为了保证自己不被饿死,这些出家人也只能吃肉而不杀生。

在出家人的理念当中,有着一个三净肉的说法。

所谓三净肉就是:没有被和尚看着杀死的动物肉,不是专门为和尚杀掉的动物肉,不是因为和尚的存在而死去的动物肉。只有肉符合这三种条件,和尚才能放心大胆的吃。

和尚不吃肉从何而起?

既然和尚在早期的佛教规则下是可以吃肉的,为何这项习俗最终又被禁止了呢?整件事和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梁武帝作为南梁的开国皇帝,自然是文韬武略,样样俱全。此人在建国之后,以极其饱满的热情处理国家事务,使得整个南梁欣欣向荣,在经济和文化层面都得到了复苏。

但是,在他了解并且皈依佛教之后,一切就都变了。

梁武帝在生命的末期成为了佛教的忠实信徒,他先后四次离开皇宫到寺庙里出家为僧,满朝文武大臣每次都要花上几亿钱把他从寺庙里赎出来,这么一折腾,佛教在南梁就变成了国家宗教,寺庙赚得盆满钵满,但国家财政却是赤字连连。

而梁武帝本人在佛教领域也是一个较为极端的存在,他认为一个合格的僧人就一口肉都不该吃。根据自己的理念,梁武帝撰写了一篇叫《断酒肉文》的经文,在文中他引经据典,把不少佛家经典经文都搬了进来。

此文写成之后,立刻在国内的佛教圈引起了轰动,各大寺院也严格按照文中的要求,彻底断绝了酒肉。中国的和尚也是在这时开始逐渐不再吃肉的。

习俗的传播

南梁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虽然梁武帝将国内的僧侣严格要求,但是其他国家的和尚还是不归他管的。

但梁武帝估计没有想到,自己定下的规矩竟会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僧侣的共同标准。北周周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公元568年发动了一场灭佛运动,以和尚吃肉,释迦摩尼娶亲等事为论点,大肆屠杀僧侣。

为了自保,北周等国家的和尚也只得把肉戒掉,渐渐的,整个中国境内的和尚都已经不再吃肉了,哪怕后续的皇帝不对他们严格要求。

佛教的理念

在佛教看来,世间万物的运转都与善恶行径有关,此生受罪,既可以被理解成是对前世所做之恶的偿还,也可以被理解为是为了来生幸福而蒙受的苦难。

正因如此,佛教才要求自己的僧侣们严格控制欲望,在生活作息,每日饮食等多个方面要求自己。而僧侣们也相信,自己这样做就可以为来生积攒“业”。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在如今的很多国家内被尊为国教,泰国男人一生当中必须要出家一次,而印度境内也有许多佛教的狂热信徒,以“苦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佛祖的忠诚。

但是,如今的佛教已经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少和尚也已经在物欲横流的今天选择还俗,在日本等佛教大国,除了可以吃肉,某些和尚甚至可以留头发和娶妻子,除了信仰之外,与平常人根本没有差别。

宗教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得而知。

结语

虽然出家人不杀生,不吃肉,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自己杀生吃肉而感到愧疚。正如胡尔曼别克所说:“动物不因有罪而死,而我们也不为挨饿而生。”这个世界终究是一个有着规律的物质世界,类似于佛教那样的精神约束,绝对不是主流。

而且我们也不难看出:佛教内部条款规则的变化,完全是由外部环境所决定的。如果佛祖和佛法真的那般严肃,那为什么一个如此巨大的宗教,还需要垂垂老矣的出家皇帝去制定规则呢?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梓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