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之死(唐高祖李渊生平简介)
导语:唐高祖李渊的一生。太注重骨肉亲情,导致他死前都没有修建陵墓
自公元220年起,大汉王朝在三国逐鹿的尔虞我诈中轰然倒塌之后,神州大地,已然不复秦汉大一统的帝国雄风,三十余个大小政权交替兴灭,连绵不断地分裂割据和分裂战争,令这片古老的土地支离破碎满目疮痍,百姓易子而食,乱军掘冢盗墓,千里沃野的中原大地转眼已是人间炼狱。
公元617年,一度繁荣的隋帝国再次风雨飘摇,濒临崩溃的边缘,天下各路英豪早已不尊隋为正朔,纷纷拥兵割据,称帝称王。此时,一个以时任晋阳留守李渊为核心的军事集团,蛰伏多年之后,终于从驻地太原一举西进,一举攻占长安。公元618年,5月,李渊在太极殿登基称帝,建立唐朝,改元:武德。在仅仅数年的统一战争之后,一个四海归一,万邦来朝的大唐帝国,终于跨越了四百年的时空,向遥远的大汉王朝,巍然致敬。
据《旧唐书》记载,李渊为陇西成纪人,出身极为显贵,其先祖李暠是西凉开国君主,祖父李虎,父亲李昞,先后担任西魏和北周的柱国将军。是名副其实的国之柱臣,母亲独孤氏同为西魏柱国将军独孤信之女,出身在这样的高门世族,幼年的李渊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童年的快乐转瞬即逝,公元572年,父亲李昞病故,7岁的李渊承袭了父亲唐国公的爵位,年幼的李渊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这也磨炼了李渊卓然的心智。
让人不解的是隋末年前,各地起义,李渊却整日沉迷酒色,似乎无问鼎天下之志,而在那名噪一时的晋阳起兵中,亦是由李世民首谋,诱使李渊与隋炀帝晋阳行宫待女醉饮淫乱,犯下灭门大罪,迫不得已起兵反隋。整个过程中,他的表现似乎不像一个平定四海、君临天下的开国君主。
然而在另外一本史籍中,事实的真相却并非如此,据史料记载,李渊起兵后,时任大将军府记室参军温大雅专掌文翰,他记载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李渊因镇压农民起义时失陷马邑,遭到隋炀帝的就地关押,虽然数日后便被官复原职,但涉世未深的李世民建议李渊,效仿当年汉高祖刘邦出逃芒砀山,以观时局变化,“芒砀山泽是处容人,请同汉祖,以观时变。”
而李渊却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意思就是知道隋朝要完了,之所以不早起兵,是因为你大哥和三弟在隋朝,不想祸及他们。而李渊从小的经历,导致他十分看重骨肉亲情,也为以后兄弟相残埋下了伏笔。正因为他注重亲情,迟迟不肯对儿子们下狠手。
在李渊52岁的时候,亲自修书一封,给当时的突厥始毕可汗写了一封辞意谦恭的信,表示故意和亲结盟,同入京师,只要不侵百姓,长安城中的金银玉帛,皆为突厥所有,若不愿劳师南下,也可坐享长安的丰厚财物。可汗见信言辞谦卑,不失藩臣之礼,骄矜之情已是溢于言表,又见不需大举兴兵,便可坐收渔翁之利,当即回信表示支持,并承诺愿为他提供战马和士兵上的支持。
一个月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到达太原,李渊便拥立杨广之孙杨侑为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短短数年,建立了大唐帝国,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君主。
后来,作为帝国最高统帅的李世民仅凭虎牢关一战,所获疆土便是唐朝天下的一半,而且赢得了关东世族豪杰的归心,加重了太子和李世民的矛盾。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的黎明,李世民率领天策府亲信部众,在太极宫的北大门玄武门外设伏,射杀了前去早朝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宫门血案:玄武门之变。
后来李世民灭太子和齐王满门。并被全部开除皇籍。李渊被迫封李世民为太子,二个月后李渊正式禅位成太上皇。此后八年,深居简出,最后孤独死去,恐怕是没有心情去筹划陵墓了。最后留下遗照:“既殡之后,其服轻重,悉从汉制,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
这就给了李世民一个难题,秦汉帝陵从帝王继位之初就开始建造,少则十余年,多则五十多年,工程日久,耗费奢靡。而李渊病逝时,万年陵寝,尚无着落,没有任何准备。缩建帝陵令他担心背负不孝之名,就在这时,房玄龄等大臣给出建议认为,西汉汉高帝刘邦长陵,九丈,东汉光武帝刘秀原陵高六丈。今九丈太崇,三仞则太卑。请依原陵之制。这个折中方案就通过了。
在有限的时间内,李世民不失气度的遵照汉魏旧制,完成了父亲的最后遗愿。公元635年十月,群臣将李渊和太穆皇后窦氏合葬献陵,上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思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