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苏州市地名历史的由来简介(苏州市地名历史的由来是什么)

导语:苏 州市地名历史的由来

苏州一带最早的名称是勾吴。根据秦汉时期的典籍记载,早在公元前13世纪末年,周太王生了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古人兄弟排行老大为“伯”、老二为“仲”、最小为“季”)。季历贤,太王想要传位给季历。但按照当时宗法制的惯例,父亲死后第一继承人应该是嫡长子,嫡长子不在则顺延至嫡次子,季历只是第三继承人,根本轮不到他继位。太伯、仲雍察觉了周太王的意图,便双双主动出走“让贤”,来到长江下游“荆蛮”之地,自号勾吴(也作“句吴”),所居之地即今无锡梅村一带。后来勾吴也就成了今苏南东部一带的地名。

太伯为什么取名“勾吴”?《吴越春秋》卷一有一段太伯和吴人的对话,说得颇为明白:“吴人或问:‘何像而为勾吴?’太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勾吴。’”据考,“勾”为古代荆蛮之人的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吴”金文也作“虞”。“虞”为形声字,从“虎”,“吴”声,“吴”上加“虎”头即成“虞”,“虞”也可省去“虎”头还原为“吴”,“吴”、“虞”二字古代可以通用。相传上古时火神祝融名吴回,初居地在今陕西陇县吴山,山以祝融名字命名,故名吴山。其后裔中有一支子孙迁居今山西西南部,因“吴”、“虞”二字通用,遂以所居之山为虞山。商王武乙时期,周太王封长子太伯于陕西吴山,以“吴”为国号,称吴太伯;封次子仲雍于山西虞山,以“虞”为国号,称虞仲。又因“吴”、“虞”相通,故“虞仲”也可称“吴仲”。太伯、仲雍兄弟迁来江苏后,将原先的国号也带入迁居地,所以号称“勾吴”。太伯无子,死后君位由仲雍继承。而根据汉刘熙《释名》的研究,“虞”通“娱”,“太伯让位而不就,于此以虞其志也”。按照这种解释,“虞其志”就是“娱其志”,也就是自得其乐的意思,所以取名为“吴”。在秦汉时期的典籍中,“勾吴”也写作“句吴”,金文作“工?”、“攻敔”、“攻吴”,《左传·宣公八年》作“工吴”。“勾”、“句”、“攻”、“工”古代音同义通,“敔”、“?”、“吾”、“吴”古代读音相同。古人用字不很规范,音同义通者往往可以混用,因而同一个地名有时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武王灭商,封仲雍五世孙周章为吴君,建立吴国。周灵王十二年(前560)吴王诸樊时,吴国都城由吴城东迁。吴王阖闾即位后,命伍子胥扩建都城,即今苏州城的前身。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平定江南,于此置吴县,隶于会稽郡,并为会稽郡郡治。这是历史上称吴县之始。

汉高祖六年(前201),刘邦置荆国,吴县属荆国。荆国除,改置吴国,吴国灭,又改置江都国,吴县先后属吴国、江都国。江都国除,吴县复隶会稽郡,仍为会稽郡郡治。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改吴县为泰德县。当时王莽为了篡夺刘汉政权,大玩“托古改制”的把戏。因吴太伯一称“泰伯”,王莽改吴县为泰德县,其寓意可能源于这一带曾经沐浴过太伯的恩德。更始元年(公元23年),王莽伏诛,吴县恢复旧称。

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析会稽郡另置吴郡。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吴郡属扬州;咸和元年(326),改吴郡为吴国。南朝宋永初二年(421),复称吴郡。梁天监二年(503),改吴郡为吴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苏州,这是历史上称苏州之始。

敬请关注我们,了解更多信息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里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