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知识

唐朝文化诗歌(大唐诗是什么)

导语:大唐文化:唐朝铸就了唐诗的高度,唐诗书写了唐朝的江山

唐朝的文化是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体现,唐诗的恢宏、洒脱、豪迈更是中华五千年的瑰宝。三百年的盛唐景象为我们展现了卷帙浩繁的灿烂文化,隽永豪迈的唐代诗篇,这与唐代文化的开放包容有着莫大的关系。

开疆拓土,信仰解放,自由迁徙,这些因素给唐代诗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唐代士子在开放思想的浸润下编织了辉煌的大唐盛世;经济发展,商业繁荣,摆脱了饥肠辘辘的生活,名门望族,寒门子弟在雍容的大唐生活中尽情创作属于自己的文化。

大唐一个雍容华贵的代名词,给当代人无限的热情,给后代人无限的遐想。

一、文化的繁荣

唐代的文化繁荣不止表现为内在创造力,它对外域文化的融合与吸收也是唐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自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西域通路河西走廊,此路在唐代有了更大的发展。

西出敦煌,远到中亚欧洲等国家,兼收并蓄,大大丰富了唐朝文化的内容;东向的海上丝绸之路,渡海到达朝鲜、日本等国家,传播了唐朝的文化,吸引了许多热爱唐文化的外国友人。

1.文化的传播

向西出发是陆路丝绸之路,沿此路一直到达葱岭以西,是无数将士开疆拓土才达到的成果,是大量商人与骆驼踩出的通路。中原的丝绸、陶瓷、服饰和书法绘画等在丝绸上远传欧亚国家,让中国文化展现在世界人民的视野当中。

向东出发是海上丝绸之路,佛家僧人远渡日本,传播了中原的礼仪、服饰、制度、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对日本和朝鲜的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吸引了日本学者来带大唐,进行文化交流。

2.文化的融合

大唐是开放的朝代,不仅展现在中原内陆的自由迁徙,还有对引进文化的融合。

西域胡族文化对大唐的日常生活、礼仪习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代“胡文化”盛行,西域的葡萄酒让大唐酒的品类得到了丰富的发展,西域战马的引入保证了大唐开疆拓土的需要,胡人的音乐给大唐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无限的欢乐。鉴真、玄奘等佛学大师游历数十载,带回的佛法真经丰富了大唐的佛教文化。

二、唐诗的繁荣

唐朝开疆拓土,涌现出一批边塞诗人,唐朝对少数民族统治的成功也增加了民族自豪感,这也是唐诗豪迈、恢弘、壮丽的一个原因。

其次唐朝是一个包容的极高的朝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融合能力极强,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对少数民族乐舞的融合,玄宗皇帝收录十曲歌舞,少数民族占据七首,这也形成了乐舞诗篇。

1.边塞唐诗

唐朝与西北边疆,西域地区,突厥,吐蕃都有战争,在漫长、残酷的战争中形成了边塞诗体。这些诗作是主动请缨上阵杀敌,是叹咏劳民伤财忧国忧民,是肯定朝廷固边合理保卫国家。所见即所思,这些诗人当中有边疆战士,有文人墨客,也有忧国忧民者。

大漠风沙既考验智慧与勇气,也铸就了豪迈恢弘的文化风骨。

诗人张摈在《过萧关》时也不禁感慨:“出得萧关北,儒衣不称身。陇狐来试客,沙鹤下欺人。小戍残烽火,晴原起猎尘。”诗中悲凉的边塞风景跃然纸上。

诗人岑参在《玉门关寄长安李主簿》一诗中写道:“东去长安万里余,故人何须一行书。玉关西望肠堪断,况复明朝是岁除。”道尽了沙场无情,期盼亲人的一纸书信的愿望。

诗人罗隐在作品《陇头水》中感叹战争带给征人的苦楚:“借问陇头水,年年恨何事。全疑呜咽声,中有征人泪。”

2.乐舞唐诗

大唐文化繁荣,经济发达,边疆安定,国无内乱,盛唐是乐舞最流行的时期。一是歌舞太平,二是玄宗皇帝热衷于歌舞,三是民族融合表现出的其乐融融的景象。

玄宗创作《霓裳羽衣舞》是代表作,表演盛况空前,在民间也很有影响力,激发了许多诗人为其作诗的兴趣。

李商隐《华清宫》云:朝元阁迥羽衣新,首按朝阳第一人。当日不来高处舞,可能天下有胡尘?

杜牧《过华清宫》云:新风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除此之外还有西域的龟兹乐舞和乐器对唐朝的乐舞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禹锡《观拓枝舞》写道:“体轻无骨,观者皆營神。”

白居易《拓枝妓》写道:“平铺一合锦筵幵,连击三声画鼓催。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拓枝来。带锤钿跨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

三、文化唐诗繁荣的背后

1.因何繁荣

首先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动乱,周围少数民族的强大,唐代建立之初就开始开疆拓土,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征伐,国力强盛,有力的压制了少数民族的气焰,同时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唐代统治者并没有害怕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会削弱本土文化的影响力,这是因为经过六朝的积累,中原文化已经融入中华大地,深深的文化自信和强大的国力是兼收并蓄的底气。

其次唐朝时不是一个完全实行儒家文化的朝代,高祖之母独孤氏,太宗母窦氏,高宗之母长孙氏,皆是胡人血统,而非汉族,唐朝是与少数民族融合的朝代,对外族文化歧视很少,加之唐代是佛释道三教并立发展,儒家统治地位减弱。

所以唐代的诗人的思想不是单一的,单向的,禁锢的,而是在接受了外域文化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开疆拓土,外域文化的引入,丰富了唐代诗人的想象力,增长了人们的见识。

唐代自身民族文化高度发展,科举制日臻完善,统治者重视文化的发展,长安瑰丽繁华,是当时世界最繁华城市之一,所以唐朝自身就有向外域输出文化的能力,也有吸引四方来唐的文化基础。

再者就是唐朝科举制日臻完善,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对文化的培植,都是唐代文化诗歌发展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唐朝搞文化的并不只限于皇家贵族,寒门子弟一样可以读书、写字、写诗、绘画,还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美好未来。

人活一世,衣食住行,人们只有填饱了肚子才能有更高的追求。安史之乱之前天下安定,这就增加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求,对文化要求提高,敦促国家有更多的文化产出。所以唐朝文化高度繁荣是必然的趋势。

2.事在当代,功在千秋

《全唐诗》记载的唐诗足足有五万多首,其实数量是前代的三倍有余,其质量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唐朝何其雍容,唐诗何其绚丽。唐诗的创作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可谓波澜壮阔,巍巍壮观。

唐诗为历代所传诵,都说唐诗宋词,其实宋代的诗篇已经很多了,但是唐诗达到的高度已经无法超越,所以宋代以词立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诗作产出和质量能超过唐代。

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从小也要学习唐诗。一定要读唐诗,其中传达出壮观豪迈的气魄,吞并山河的气势,是我们中华儿女不可不学的内在品质。所以唐诗对中华民族的影响不止停留在当代,至今依然存在。

3.物极必反

正所谓物极必反,盛极而衰。万事都要辩证地来看待,一方的安居乐业是一方的负重前行。

中原可以安享太平是无数戍边将士日夜坚守带来的,将外部民族挡在了中原的周边,铸成铜墙铁壁,才有了大唐的灿烂文化。这种文化的灿烂是在强大国力保护之下的,中华民族自始皇帝之后就是君主专制,最大的缺点就是国家的成败兴衰往往与皇帝的个人意志有着莫大的关系。

玄宗皇帝热衷于开疆拓土,与周边民族战争频仍,国力虚耗。玄宗皇帝在位时间四十五年之久,统治后期趋于懈怠,任用奸相,宠幸贵妃,热衷于诗词歌舞,放松了对国家的管理,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

唐代中期往后战争频仍,文化的发展显然不如盛唐。文化从前期的洒脱豪迈,变成了哀叹生灵涂炭。但是唐代的衰落不能说是因为热衷于诗词歌舞,沉醉其中,才导致后世的悲哀,这是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促成的。

外敌的强大,政府的懈怠,民众在繁荣中迷失,都是导致后期战争的原因。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唐代在各个时期都为我们留下了绚丽的诗词成就。诗圣、诗仙、诗史,用诗记录历史的兴盛衰败,只有大唐可以。

总结

唐代开疆拓土国力强盛,民族政策宽容,兼收并蓄,科举制度的完善,促使诗词歌赋更上一层楼,诗人热衷于名山大川,流连于祖国山河,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感受到满腔的自豪感。

唐朝后期山河破碎,风雨飘摇,让人叹惋盛世不在。在唐诗中不光可以学到盛唐的绚丽,还可以感受晚唐的颓败,唐诗就像人生的起起落落,总能在高了低谷中吟咏。是唐诗成就了唐朝,还是唐朝造就了唐诗。其实是二者缺一不可,唐朝铸就了唐诗的高度,唐诗书写唐朝的江山。

文献参考:

《唐初政治的开放性与唐诗的繁荣 》

《唐代丝绸之路中外文化交流分析 》

本文内容由小媛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