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高人设计了紫禁城是这个奥秘保证了什么(明朝紫禁城复原图)
导语:明朝一高人设计了紫禁城,是这个奥秘,保证了其600年来水火不侵
故宫,以前称作紫禁城,是我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
这里面的各项设计充满了前人智慧。
比如,当城市暴雨过后,很多地方内涝渍水现象严重。
但是,翻遍明清两代的文献,也没有找到关于故宫淹水的记载。
还有防火,故宫的建筑多是砖木结构,加上存有大量书画等。
一旦起火,短时间之内就会迅速蔓延,如果不及时扑救,所有价值连城的宝物都会瞬间消失殆尽。
过去作为整个王朝最重要的核心部分,故宫是怎样防范水火?其精妙、值得后人借鉴之处又在哪里?下面小编来为您揭秘!
北京故宫,当我第一次走进它的时候,其恢宏大气程度选超我的想象。
每年雨季,全国多地包括很多大城市都暴雨成灾,一下雨就“看海”,给人们出行带来极大困难。
但是如果此时去故宫,你会发现偌大的故宫地面上却没有多少积水,丝毫不影响参观游览。
要知道,古代这里是皇宫重地,天子居所。
如果下场暴雨就给淹了,导致皇帝出不了门而耽误朝政,可是有很多人都会被问责、甚至性命不保的。
所以,对于紫禁城的排水,参与设计、建造的官员和工匠,所有人都不敢松懈,将其视为重中之重。
紫禁城设计者又是哪位高人呢?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永乐年间,在江苏有一工匠团体,是当时建筑界的翘楚,叫“香山帮”。
帮中蒯氏父子亦是建筑界泰斗级大师。
他们曾设计建造了南京故宫。
于是,蒯氏父子理所应当承担了紫禁城的设计重任。
由于香山帮是南方工匠团体,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使其在防涝排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如此,紫禁城的排水系统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不知您见过吗?紫禁城有一个特别的景观——“千龙吐水”。
一排排石基底座上的龙头张口吐水,非常壮观。
此景平时一般情况下看不到,唯有暴雨倾盆之时才会出现。
这其实是故宫排水系统的一部分。
第二,面积达72万平方米故宫,有一层非常紧实又相当深厚的地基。
其由夯土构成,犹如一块巨大的海绵,拥有良好的吸水和容水功能。
第三,利用高度差排水。
根据现代测量,紫禁城北面的地势要比南面要高出1.22米。
而且中轴线东西两侧的地势逐渐降低,形成坡度。
这样一来,一旦遭遇暴雨,地面的水可以顺着坡度,由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最终进入金水河,以及护城河。
是不是很精妙?小编实在佩服设计师在细节之处体现出来的匠心精神!
下面我们来看看故宫的防火措施。
去故宫旅游的人们应该注意到了,在很多宫殿门前都有威武霸气的大缸。
这些大缸,按质量可分为铜鎏金吉祥缸、烧古青铜缸和铁铸大缸。
比如太和殿门前,就陈列着一尊鎏金大铜缸。
其上部铭刻有“大清乾隆年造”字款,两侧饰兽面纹铺首环耳。
这些大缸不是用来养花养鱼,它们是古代重要的“消防设施”,称作“门海”。
由于缸体积巨大,每尊缸可以储水3000多升,犹如门前的大海。
门前有“大海”,宫殿就不怕走水了。
古时候这些大缸和今天看到的状态不同,它每天都装满了水。
有专门负责管理大缸的太监,每日从井内取水,一担一担地把缸打满。
热天的时候要保证水质干净,没有异味。
冬天还要给大缸穿上棉袄,防止缸里的水结冰。
如遇极寒,还要在缸底部烧火,名曰“熏缸”。
如此,始终做到有备无患,保证了火灾时能及时扑救。
总结来看,故宫作为古代帝王的皇城,其防涝和防火设计集中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在故宫600年历史里,各种小火灾有过许多次。
门前的大缸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而这600年以来,故宫竟然没有一次淹水,其排水系统在今天还发挥着良好的作用,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都说水火无情,在灾难面前,人类是如此弱小,尤其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
而人类又是非常强大,面对挑战勇敢生存下去,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参考资料:《明史·地理志》《清史稿》《故宫博物院》】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开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