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老泉是苏轼的什么(苏老泉是谁的别称)
导语:喊了一千年的“苏老泉”其实是苏轼而非苏洵?
苏轼别号“老泉山人”,这种说法一般人恐怕难以接受。大凡读过中国传统启蒙读物《三字经》的人,更会有板有眼地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来讥笑此说的荒诞,因为明末清初人王相(字晋升)训诂说得非常清楚,即“此言年长而好学者也。老泉名洵,字明允,宋眉山人,苏东坡之父也。老泉幼而失学,至二十七岁始悟其非,发愤攻书,以成大名。两子皆大儒,世号‘三苏’。”
苏轼
《三字经》的作者
苏老泉究竟是苏轼父亲苏洵的别号还是苏轼的别号,自古以来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启蒙读物《三字经》的巨大影响,以致后人皆深信苏洵为是。
三字经
《三字经》相传是南宋人王应麟编著。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浙江庆元人,淳祐元年(1241)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对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都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长于考证。有《困学纪闻》、《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等传世。由于《三字经》中叙述史实有不当之处,有的语言不够严密,似与王氏一贯治学严谨的态度不同;同时,书中“魏蜀吴,争汉鼎”的话也与王氏一贯尊蜀抑魏的观点不符,所以有人认为《三字经》非王应麟所作。但是,注释此书的王相并不同意这种看法。王相也是一位蒙学书的著名作者,他选注的五言《千家诗》流传至今而不衰。事实上,王应麟不独在《三字经》中有如上说法,他在《困学纪闻》中引苏洵《权书·强弱篇》语时也有过“老泉谓‘秦之忧在六国’云云”的记述。
王应麟
“老泉”一名的由来
苏老泉究竟是谁,暂且不论。了解一下“老泉”的内涵将有助于确定苏老泉为谁。
嘉祐二年(1057),苏洵(字明允)偕子入京求官,虽名震京师但未遂意,适逢贤妻亡故,苏洵不得不率二子匆匆返回眉山。经过占卜,他将亡妻葬于武阳县安镇乡可龙里蟆颐山下的一个大井旁边。大井水源充足,可以日饮百余家。苏洵曾问过泉旁居住的乡民,皆说此井自古以来名为“老翁井”。相传在十年前的一个晚上,山空月明,天地开霁,有一老人苍颜白发,偃息于泉上,一会儿隐于泉水之中,只是此后就再也没有人见过。求官未遂,加之贤妻新丧的苏洵由于心情十分抑郁,故有终老于泉旁之念。为此,他写了一篇《老翁井铭》,将老翁井的由来作了简要的介绍,并以《老翁井》为题作诗言志:
井中老翁误年华,白沙翠石公之家。公来无踪去无迹,
井面团团水生花。公今与世两何预,无事纷纷惊牧竖。
改颜易服与世同,毋使世人知有翁。
苏洵
嘉祐四年(1059),丁酉科进士考试的编排评定官、大诗人梅尧臣(字圣俞,1002—1060)见苏洵谢绝徵召入京,绝意于功名,便写了一首《题老人泉寄苏明允》的诗,针对苏洵《老翁井》诗中的退隐想法加以开导说:
泉上有老人,隐见不可常。苏子居其间,饮水乐未央。
泉中若有鱼,与子同徜徉。泉中苟无鱼,子特玩沧浪。
岁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
去为仲尼叹,出为盛时祥。方今天子圣,无滞彼泉傍。
梅尧臣诗中所说的“家有雏凤凰”,指的是苏轼、苏辙。在苏氏父子三人来到京城之前,时人并未发现苏轼兄弟有异于他人,但梅尧臣独具慧眼,以为二子非平庸之辈。梅氏深信当朝天子会量才酌用苏洵,希望苏洵替儿作想,振作起来。梅尧臣一诗,使苏洵回心转意,他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他要为苏轼、苏辙步入仕途留下一个完好的印象。
在朝廷两次召苏洵试策论于舍人院,苏洵坚辞不就的情况下,朝廷遂破例除洵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礼书,以苏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共主修撰。书成,方奏未报,赍志以殁。
苏洵死后,苏家兄弟将父亲与母亲葬在了一起。苏轼曾在《送贾讷淬眉》诗之二首句说:“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载。”并自注:“先君葬于蟆颐山之东二十余里,地名老翁泉。”在《书圣俞赠欧阳阀诗后》说:“家有老人泉,圣俞作诗曰:‘泉上有老人,隐见不可常……’。”
根据以上苏洵《老翁井铭》、《老翁井》诗、梅尧臣《题老人泉寄苏明允》与苏轼《送贾讷谇眉》、《书圣俞赠欧阳阀诗后》的文字记载来看,老翁泉、老翁井与老人泉为同地异名。
将苏洵当作“老泉”发端于郎煜、陆游
根据目前发现的资料,最早将苏洵当作“老泉”的其实是南宋人郎煜与陆游。
郎煜字晦之,钱塘人,因曾注释苏洵文集而声名显赫,于淳熙年间(1174—1189)特奏得官,只是未任而卒。郎煜在《苏洵文集》的注释中曾说:
眉山父子之文复光天址,噫,余窃有叹于苏氏之遭际也。老泉率二子抵京师,韩(琦)、富(弼)当国,叹相见之晚。老泉能见知于韩、富,而官不过主簿,……初,老泉《权书》诸篇,好谈名事,颇近揣摹。
陆游
大约此前(或此后),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也记述说:
老泉布衣时,初未有名。雅安守雷太简简夫独深知之,……老泉集中,与太简往来亦止有《辞召试》一书耳。
陆游(1125—1210),南宋越州山阴人,字务观,号放翁。绍兴中试礼部,因遭秦桧忌,被黜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自郎煜、陆游相继指苏洵为“老泉”之后,宋、元、明、清的知名人士如刘熏、马端临、杨升庵、赵渊、王相、朱嘉徵、蔡毓荣、涂长发、何绍基等在各自的笔记或《三苏祠记》中,皆沿袭这种说法,甚至元、明、清时期有人将苏洵的文集干脆定名为《苏老泉先生文集》或《苏老泉先生全集》。《三字经》的作者王应麟很可能是受郎煜或陆游的影响。
苏洵别号“老泉”的疑点
苏洵别号“老泉”有如下几点难以解释:其一,苏洵留下的所有诗文,没有“苏老泉”这样的字样;其二,苏洵死后,欧阳修、张方平、曾巩、司马光、韩琦、王、姚、刘、张商英等百余人作文哀悼,没有一人称苏洵为“老泉”,而称“老苏”的占大多数;其三,苏轼曾得钟山名僧泉公一信,他在寄诗为谢时说“宝公骨冷唤不闻,却有老泉来唤人”,如果苏洵号“老泉”,苏轼避讳唯恐不及,他怎么敢在僧人泉公之前将自己父亲的别号入诗直呼老泉呢?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曾记载说:“苏东坡祖名序,故为人作序皆用‘叙’字;又以为未安,遂改作‘引’。而谓‘字序’曰‘字说’。”由此可知,苏轼对其先人的字号是绝对避讳,毫不含糊的。又,苏轼于元丰三年作《祭老泉焚黄文》,如果“老泉”是他父亲的别号,此文即可名为《祭老泉焚黄文》,在古代回避先人名讳是一般常识的情况下,苏轼敢这样作吗?此处“老泉”显然是地名。(焚黄文,即祭告祝文,以黄纸书写,祭毕即焚之。)除苏轼之外,他的弟弟苏辙在《祭子瞻文》中亦有“老泉之山,归骨其傍”的记述。苏轼、苏辙作为苏洵的儿子,皆不回避“老泉”二字,足见“老泉”非苏洵的别号。
叶梦得记苏轼晚年自号“老泉山人”
言苏轼别号“老泉山人”并非后人,而是与苏轼同时代的叶梦得。
叶梦得(1077—1148),宋代文学家,绍圣进士。苏轼仙逝时,叶梦得已经二十四岁。叶学问博治,精熟掌故,其词风格接近苏轼,间有感怀时事之作,亦能诗,有《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石林燕语》等著作传世。在《石林燕语》卷二中有“苏老泉”即苏轼别号的记载,其原文如下:
苏子瞻谪黄州,号“东坡居士”,其所居地也。晚又号“老泉山人”,以眉山先茔有老翁泉,故云。
叶梦得
此条史料弥足珍贵,苏轼晚年别号“老泉山人”,由此可知因眉山先茔有老翁泉而得。
实物佐证:“老泉山人”确系苏轼晚年别号
苏轼晚年别号“老泉山人”,除有当时人记载之外,尚有实物佐证。苏轼曾于元祐年间撰写《上清储祥宫碑》,其落款有“老泉撰”三字。又,在苏轼《阳羡帖》后有印一枚,上镌“东坡居士老泉山人”八字。另,苏轼有“老泉居士”朱文印章一枚,并常在画上钤盖。此外,明代原版的《晚香堂帖》尾有“东坡”、“老泉”二印,钤盖在苏轼名下。
主张“老泉”为苏轼别号的代有其人,自叶梦得起,元代王恽、明代焦竑、姜坚、马元调、黄灿、黄炜,清代袁枚、王鸣盛、魏礼、王文诰、戚牧、平步青、马叙伦等皆持此说。
将“老泉”误为苏洵别号的原因
将“老泉”误为苏洵别号有如下原因:其一,苏氏父子三人名动京师,时人敬称“三苏”,其中以“老苏”指苏洵,“老泉”与“老苏”同一“老”字,因而产生误会;其二,“老泉”本为苏氏后人称苏洵夫妻的墓地(苏轼元丰三年撰写的《祭老泉焚黄文》即可佐证),后讹为苏洵别号;其三,因梅尧臣一诗中有“泉上有老人,隐见不可常。苏子居其间,饮水乐未央”之句,人们遂以为苏洵占泉为号;其四,宋末刘《隐居通议》卷十三中有“三苏皆得谥文,老泉,文公;东坡,文忠;颖滨,文定”的记载,这显然是错误的,因苏轼谥号“文忠”,苏辙谥号“文定”,而苏洵谥号“文安”。
将苏洵误为“苏老泉”,历时数百年,历代大儒虽有辨证,可惜《三字经》的影响太大,知道苏轼别号“老泉山人”的实在不多,故草撰此篇,以飨同好。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内容由优秀作者和原创用户编辑投稿,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法律责任。若涉嫌侵权/违法的,请反馈,一经查实立刻删除内容。本文内容由快快网络小梓创作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