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写经验 领红包
 > 财经

真实的隋炀帝是什么样的人(隋朝真实和虚构的人物)

导语:历史上真实的隋朝——隋炀帝(1)

称帝以前“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隋炀帝(569—618),姓杨,名广,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开皇元年(581)封为晋王,任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总管,时年十三。

次年,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于并州,杨广为行台尚书令。文帝特选项城公王韶为行台右仆射,齐安公李彻总晋王府军事,作为他的辅佐。王韶性情刚直,杨广遇事则向他请教,因而得免违背法度。

开皇六年(586),杨广改任雍州(治今陕西西安)牧、内史令,掌管出纳王命的内史省和京城地区的行政事务。过了两年,他被调往寿春(今安徽寿县)担任淮南道行台省尚书令,主管伐陈的战事。他以行军元帅,在长史高颎、司马王韶的辅佐下,统领兵马五十一万八千人,进攻江南。

开皇九年(589)春,攻下建康,灭亡陈朝。杨广下令处死了施文庆、沈客卿等一批邪恶的官吏,又派人收集图书,封存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因此大大提高了他的声望。

杨广得胜回朝,进位太尉,再次出任并州总管。不久,隋文帝鉴于江南豪强势力高智慧等人的叛乱,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派杨广为扬州总管,镇守江都(今江苏扬州),每年入朝一次。开皇十四年冬,以武候大将军从文帝东祀泰山,事毕归藩。开皇二十年夏,西突厥达头可汗入侵,又以杨广为行军元帅,督率杨素、史万岁等分道抗击,西突厥大败,杨广胜利班师。这时他三十二岁,已经是出将入相,屡建功勋,“声名籍甚,冠于诸王”,因而也就不断滋长了他的政治野心——阴谋夺取太子杨勇的地位。

弑父诛兄,夺取帝位

隋文帝有五个儿子,杨勇最长,开皇元年立为太子。以次为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他们都是独孤皇后所生。杨勇为人率意任情,无所矫饰。曾因“文饰蜀铠”,为文帝所不喜,告诫他不要奢华。后遇冬至节,杨勇穿法服,陈音乐,在东宫受百官朝贺。文帝认为这事违反了君臣礼制,更加生气,下令禁止,从此对杨勇逐渐产生疑忌。杨勇还很好色,专宠爱姬云昭训,却不爱嫡妃元氏。

开皇十一年(591),元氏突然得病死亡,独孤后怀疑她被暗害,很不满意杨勇;对云昭训专擅东宫,更为不平。经常派人侦察杨勇的过失。杨广得知这些情况,特别矫饰自己的言行,表面上装作只与萧妃相处,不近其他女色。每次入朝,车马侍从也很俭约,又虚情假意地讨得父母欢心,说他不知何故得罪太子,太子有意加害于他。独孤后听了忿然说:“我在尚尔,我死后当鱼肉汝乎?”杨广探知皇后已有废立之意,更是积极进行活动。那时反对废立的高颎已经失势,而杨素则大权在握,可以左右朝政。他便派人联络杨素,取得杨素的支持。杨素一面向独孤后称誉杨广,诋毁太子,与宫内联成一气;一面又在外廷中大肆活动,说太子的坏话,连太史令袁充也说:“臣观天文,皇太子当废。”这时杨广又收买了东宫幸臣姬威,探听太子的动静,密告杨素,于是太子的过失便在宫廷内外传开了。隋文帝本来对太子不满,因此更加恼怒,开皇二十年,下令废杨勇为庶人,杨广终于夺取了皇太子的地位。

仁寿四年(604),隋文帝卧病仁寿宫(在今陕西麟游西),杨广随侍宫中。他写信问杨素如何处理后事,杨素的回信被错送给文帝,文帝看了非常生气。同时,杨广又无礼于文帝的宠姬宣华夫人,文帝大怒道:“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诚误我!”立刻令兵部尚书柳述和黄门侍郎元岩起草诏书,要召见杨勇付托后事。杨素闻知,立刻告诉杨广。广矫诏执柳述、元岩下狱,派亲信张衡杀害了隋文帝,又派人杀死杨勇。在这年七月杨广登上帝位,改元大业。

兴东都,开运河,频繁巡游

杨广席丰履厚,奢侈无度。即位之初,就大兴土木,营建东都洛阳。据诏书说,营建东都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洛阳地处中原,“水陆通,贡赋等”,漕运较便,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二是“南服遐远,东夏殷大”,洛阳地位适中,可以照顾全局。他的根本意图,在于进一步巩固隋政权对全国的统治。

在营建东都之前,隋炀帝下令调发丁男数十万,自龙门(今山西河津西)东接长平(今山西晋城西北)、汲郡(今河南浚县西南),抵临清关(今河南新乡东),渡河至浚仪(今河南开封)、襄城(今属河南),达于上洛(今陕西商县),挖了一条长达两千多里的弧形壕沟,沿沟设置关防,作为保护长安、洛阳地区的重要防线。接着在大业元年(605)的春天,命尚书令杨素领营东京大监,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为副监,于洛阳旧城西十八里处另建新城,称为东都。新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洛水横贯城中。周围有七十三里多。为了修建这座都城,每月征发丁夫两百万人,星夜赶修,十个月就建成了。隋炀帝把旧城的居民和各地的富商大贾,迁到那里居住,他自己也常住洛阳,洛阳便成了政治、经济的中心。

营建东都的同时,又在洛阳城西修建显仁宫和西苑。显仁宫南接皂涧,北跨洛滨,周围十余里。崇峦曲涧,异草奇花,极园林之胜。西苑周围两百里。苑内有称海的人工湖,海上造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岛),高出水面百余尺,台观殿阁,分布其间,掩映生姿。海的北面有龙鳞渠,迂回曲折,流注海内。沿小渠立十六院,每院设一个四品夫人的妃子以主管院事。苑中楼堂花木,穷极华丽。隋炀帝最喜乘月夜,携宫女数千,跨马来游,往往弦歌达旦。

开通运河

隋炀帝兴建的又一巨大工程是南北大运河。这条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四段:第一段是通济渠。大业元年(605),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从洛阳的西苑(谷、洛二水相会处)引谷(即涧水)、洛水入黄河,从板渚(今河南成皋东北)引黄河水入汴;又从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引汴水以达淮河,至于山阳(今江苏淮安)。这段河道主要是就旧有的浪荡渠(又名鸿沟,在成皋附近)及其下游的汴河加以疏浚而成。

第二段是山阳渎。从山阳起,利用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故道,加以疏浚扩大,引淮水至扬子(今江苏仪征东南)入长江,全渠广四十步,两旁均筑御道,种柳树。沿途多置离宫别馆,在扬州建有江都宫。

第三段是永济渠。大业四年(608),又发河北军民一百余万人开挖永济渠,引沁水南至黄河,又连接卫河北通涿郡(治蓟,今北京西南郊)。由于第四段是江南河。大业六年(610),又开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江水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入于钱塘江。全长八百余里,广十余丈。在短短的六年中,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源郡,南至余杭,长达四千八百多里的大运河开通了。在开凿过程中,几百万劳动人民栉风沐雨,忍饥耐劳,日夜不停地工作着。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发挥了高度的智慧,终于完成了这项举世罕见的伟大工程。

大运河的开通与隋炀帝巡游享乐的动机,不能说没有关系,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南北经济特别是江淮、河北地区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南北物资的交流成为迫切的需要,大运河就是适应这种历史情况而出现的。它一方面通过漕运,交流南北物资,一方面在军事上有利于加强对东南和东北地区的控制。对后来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频繁的巡游与这些兴建相伴而来的,是隋炀帝的到处巡游。他即位后的第一年即大业元年,就坐船游江都;三年,北巡榆林(今年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南岸十二连城);四年,到五原(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南黄河北岸),出塞,巡视长城;五年,西巡河右(即河西);六年,再游江都;七年至十年,三次东征高丽;十一年,又北巡长城,被始毕可汗围困于雁门;十二年,第三次游江都,直至十四年被杀。通计他居京时间不到一年。每次出游,“从行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须,皆仰州县”。还按照州县官吏供献的多少,加以奖罚,“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因此官吏都拚命地剥削人民,借供献以饱私囊,无不“家累千金”,而广大人民却要遭到“逆折十年之租”的惨祸。

政治措施

隋炀帝对开皇时所定的各种制度作了一些修改,有的出于复古,有的意存改进,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官制方面,大业三年,改内侍省为殿内省,与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并为五省。尚书省各曹原有侍郎三十六人,改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曹,各置侍郎一人,以副尚书。其余诸曹改称为司,侍郎改称为郎。又从太府寺中分出少府监,下设左尚、右尚、内尚、司织、司染(后并为织染)、铠甲、弓弩(后废此二署)、掌冶等署,专管各项手工业。唐朝的六部侍郎和少府监,即沿此而来。

隋文帝时废郡留州,实行州县两级制。炀帝复古,改州为郡,郡置太守,成为郡县两级制。又设司隶台,派刺史十四人巡察畿外诸郡。每年二月出巡,十月入奏,加强对地方官的监督。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有所发展。

法律方面,大业二年,炀帝因“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次年由牛弘等撰成新律,即《大业律》,凡十八篇,五百条。在某些地方虽较前有所减轻,但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便“生杀任情,不复依例”,法律不过具文而已。

经济方面,炀帝即位之初,因府库盈溢,下令免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之课,男子年二十二成丁,对赋役略有减轻。大业五年,又下诏“天下均田”,继续推行均田制。又以户口多漏,用民部侍郎裴蕴建议,仍用以前“大索貌阅”的办法,普遍检查户口。于是诸郡计账,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二百。用这种争取劳动人手的政策,来加强官府的经济力量。文化方面,隋文帝曾在仁寿元年(601)废除太学、四门学和州、县学,只留国子学,不久又改国子学为太学。炀帝即位,恢复国子监,依旧置国子祭酒,并加置司业一人。四门学和州、县学也恢复了。

文帝时曾采牛弘建议,搜访遗书及平陈朝所得,经籍渐备。藏在宫中及秘阁的书籍,有三万多卷,合重复本共八万卷。隋炀帝命写副本,藏在东都观文殿东西厢。东厢藏甲(经)、乙(史)两部,西厢藏丙(子)、丁(集)两部。殿后起二台,分藏魏晋以来法书名画。还在内道场聚集道经和佛经,分别编写目录。对历代藏书做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所以《旧唐书》说:“炀皇好学,喜聚逸书,而隋世简编,最为博洽”。这些书后来虽有损失,但大多为唐朝所得了。

炀帝所推行的这些制度和政策,主要是在大业五年以前,国家尚在承平之时,后来随着阶级矛盾的日趋严重,也就无暇顾此了。

本文内容由小楠整理编辑!